历史传说

Historical legend

当前位置:首页 > 嵩山文化 > 历史传说

周公测景

发布时间:2015-08-23 12:31:48 点击:580

  周武王灭纣后,在返回西歧镐京的途中,来到嵩山祭祀天室山(周代时嵩山又称天室)。周武王认为周人是夏朝人的后裔,嵩山是夏部族的神山,嵩山周围的阳城和斟寻是夏朝建都的地方,而西周的首都镐京,偏居一隅,交通不便,不利于统治全国,而嵩山地处中原,物产丰富,文化发达,所以周武王想迁都嵩山脚下。但他返回镐京不久就去世了,临终前对他的弟弟周公旦说:“定天保,毋远天室。”意即建立新都,一定要在嵩山脚下。 “天亡簋”铭文记载了这一史实。

  周公为了完成周武王的遗愿,便决定在洛邑营建新都。但在占星术盛行时,迁都必须说出一些道理,周公就大力宣扬“王者必居土中”的舆论,即应建都天下九州中心的意思。同时,人类进入畜牧农业社会以后,发现播种与收获都有很强的季节性,早晚相差几天,收成就大不相同。人们希望收获更多更好的粮食。究竟什么时候该种植什么作物?什么时候适宜收获?这些问题都迫切地提了出来。因此,为了确定嵩山是天下之中,顺利完成迁都大业,为了服务农业生产,周公就决定通过测量日影的方法来确定“地中”,修订历法,这即史书记载的“测土深,正日景,求地中,验四时”。

  周公为了准确地测量地中和寒来暑往的季节变化,借鉴大禹“以身为度”的经验,利用我国古代测日影所用的仪器 “圭表”测影,也叫立杆测影。所谓“表”就是直立于圭上的八尺木杆,“圭”就是放在地面上的平整土堆。周公在全国设置了五处圭表来测量日影,而嵩山脚下的禹都阳城就是当时的中心测量站。圭表测影的原则和方法是:一是圭与表成垂直角度(即九十度);二是圭表设置必须与当地子午线相吻合(即下南正北方向);三是观测日影,必须在每天的日中,日复一日,天天测影,把每天的测量的影长数据一一记录下来,根据每天日中日影的变化,找出季节的变化。周公根据年复一年的测量结果,把表影最长的那天定为“冬至”,这天中午,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的白天最短。把表影最短的一天定为“夏至”,这一天日中,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的白天最长。把一年中的日中日影最长的一天,到下一年日中日影最长一天的周期,即地球绕太阳一周定为一个“回归年”。在一年中,把两个日中日影长相等,昼夜时刻相同的日子,分别定为“春分”和“秋分”后,并逐步总结出二十四节气,服务于人类的生产生活。

  因为,周公测景时,测得阳城夏至之日影长一尺五寸,当时人们认为大地南北长三万里,日影相差一寸,南北即相差一千里,而阳城影长一尺五寸,刚好位于大地南北的中心点上,即“地中” 之处。于是,就决定在嵩山脚下建立新都,因禹都阳城位置偏狭,岗岭起伏,不如洛阳地势开阔,物产丰饶,交通方便,又因阳城距洛阳一百多里,亦在王畿之内,因此就决定建都洛阳。《周礼》有这样的记载:“日至之景,尺有五寸,谓之地中,天地之所合也,四时之所交也,风雨之所会也,阳阴之所合也,然则百物阜安,乃建王国焉。”

  到了唐玄宗开元十一年(公元723年),负责天文观测的僧一行命太史监南宫说仿周公测景旧制,将土圭木表换以石圭石表,并在石表上刻上“周公测景台”五个字。因八尺之表,夏至之日的影长一尺五寸正好与石圭北上沿的长度吻合。石座下部四周看不到影子,故又称此台为“无影台”。现在,登封还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天有心,地有胆,天心地胆在告县”。

  搜集整理:常松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