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遗产

Immaterial heritage

当前位置:首页 > 神奥嵩山 > 非物质遗产

登封大鼓书

发布时间:2012-05-25 00:05:47 点击:638

 

 

附件1

 

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档 案 表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项目类别:               曲 艺                

项目名称:             登封大鼓书            

项目保护单位:        登封市文化馆           

项目所在县区:   登封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    

 

 

 

 

河南省文化厅印制

二○一三年八月

 

登封大鼓书

项目类别

曲艺     

登封市文化馆

单位法人

张爱玉

037162830886

电子信箱

hndfwhg@163.com

登封市嵩阳路北路/452470                              

登封地处中原,位于中岳嵩山南麓,总面积1120平方公里,辖12个乡镇,3个办事处,2个工业区,总人口65万。登封东距省会郑州74公里,西距古都洛阳83公里。地理位置十分优越。

嵩山名胜古迹众多,自然风光优美,是世界地质公园。嵩山至今已有36亿年的历史,其岩龄的古老和历史的漫长,堪称万山之祖。

登封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十分丰富,201081日,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八处11项历史建筑,在第34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被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大大提高了登封的国际知名度。

近几年来,登封经济建设突飞猛进,三个文明建设名列前茅,先后荣获国家卫生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文物保护先进城市、全国治安综合治理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由于登封在历史上一直归洛阳管辖,所以受河洛文化影响较深,加之佛道儒三教荟萃嵩山,寺庙宫观遍布全境,农村烧香敬神,求子还愿的人多,一般老百姓请不起大戏,就请说书艺人,到庙前或家门口演唱,因此而产生了登封大鼓书这一独特的曲艺品种。

 

    登封大鼓书,以登封为主,广泛流传于密县、巩县、偃师、汝州、洛阳、伊川、嵩县、栾川等地。虽然各地名称不同,但大同小异。特别是在登封,更是老少皆宜、喜闻乐见的曲种,在城镇和古刹庙会非常盛行和红火,在广大农村山区更是世代相传、久演不衰。

我国的曲艺形式是各族人民创造的,并且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民族的特点,在长期的发展中,已产生和形成了300多个曲艺品种,遍及全国各地。

登封大鼓书最早发源于嘉庆四年( 1800),演唱大鼓书的艺人和南阳地区从事鼓儿词的艺人进行合作演奏,相互交流学习,吸收融化之后,在洛阳唱腔的基础上吸收鼓儿词的曲调。废弃了胡琴和八角鼓等乐器,运用坠胡、三弦伴奏,以书鼓钢板击节,形成了一种比较新颍的曲调,名曰:登封大鼓书。该曲种演唱时非常悦耳动听,颇受群众欢迎,很快流传于各地、市、县、乡镇和农村。

1920年,登封市唐庄乡冯沟村人任华(19051986),家庭出身贫寒,逃到巩县涉村羊角沟拜师翟苟学艺,师傅看他学艺心切,倍加器重于他,且严加管教,演唱的手、眼、身、法、步五功齐传,因此很快学艺到手,唱腔、演技、乐器有相当水平。任华学艺成名后从艺六十余年。1946年收本乡洞上村家庭贫寒年仅16岁的丁根为徒。师徒二人精心研究演唱技艺,吸收鼓儿词的唱腔、音韵,并融入嵩山地区古老唱法和地方特色,创立了另外一种曲牌,丰富了登封大鼓书。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种文艺形式呈现出大繁荣大发展的状况。大鼓书也因其独特的表演形式深受老百姓的喜爱。为宣扬大鼓书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我们经常组织演出人员到公园、单位、乡村进行义务演出,丰富人民的文化生活。但受西方艺术的冲击和经济利益的驱使,很多年轻人不愿学习大鼓书这一古老的民间表演形式,出现青年人不愿学,老艺人没法教。随着年龄增长老艺人逐渐减少,青年人无人学艺,登封大鼓书的生存环境面临着人去艺亡、后继乏人的困境。

 

 

 

 

 

1、器具有:书鼓一面,月牙形铜板两块,坠胡、三弦各一把,脚打板一个,方木(惊堂木)一块,有时配扇子一把。

2、演出曲目有:大型古代历史剧目《大八义》、《小八义》、《水浒传》、《封神榜》等。公案类有《刘公案》、《包公案》、《海公案》等。还有登封传承人在传统风格的基础上创新的曲艺段子《山里人儿》、《小两口对药》、《神婆丢丑》、《新娘子回门儿》等。

         姓名  性别     生卒年月     文化程度

第一代:张新来     1800.3-1863.8     先生

第二代:王妞       1845.6-1910.11    秀才

第三代:翟苟       1885.9-1960.9     秀才

第四代:任华       l905.10-1986.9    先生

第五代:丁根       l930.4-           小学

第六代:郝总善     1947.5-           完小

第七代:杨自立     1962.2-           高中

第七代:景巧红     1969.5-           初中

 

 

 

 

 

 

登封大鼓书的表演技巧和特征有以下几方面:

一、表演技巧风格独特,讲究手眼身法步。

l、手:“伸手眼要疾,出入胸前低双手同时舞,二肘稍弯曲”。就是指艺人演出时,装什么行当,用什么手势,装什么角色,用什么指技,手往哪指,眼往哪看,一般不用拇指。但在夸奖时则必用拇指来反映。装生旦手要稍伸,装花脸手要伸直,但拳头不可握的太紧,这样既好看又自然。

2、眼:“视物如反掌,近看似钓鱼,远望有真景,隐假不漏虚”。一般曲在于脸,一脸曲在于眼,眼功的好坏在表演中起着重要作用。

3、身:“挺身如反掌,体态避歪曲,往返面向外,周身成一体",讲究站有站像,坐有坐姿。

4、法:“登封大鼓书习惯在演出开场之前用惊堂木静场,排除杂音,看高先望低,前走先后退,指东先指西,指南先划北”。这样才顺其自然。

5、步:一般多用踮步、踏步和跨步,但在表演中踮步使用较多。

二、演出样式多样

1、登封大鼓书既可以二人表演,也可以三人以上同台表演,或群体表演。

2、登封大鼓书最大的优点是不受舞台和场地限制,既可在大型剧场演出,也可以在田间地头、饭场、大街小巷演出,是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轻骑兵。

 

1、登封大鼓书是中原曲艺的一种,也是登封农村娱乐的重要形式,在我国农耕社会发展及民俗民情,意识形态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2、登封大鼓书是中国曲艺大花园的一枝奇葩,对研究中国曲艺文化,有着不可替代的历史价值。

3、由于登封大鼓书演唱的灵活机动性,在广大群众生活中影响极大,深受百姓的欢迎。它所反映的内容、故事,顺民心,合民意,因而群众形成了赶会进场听书的习惯。对丰富群众文化生活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它具有广泛的群众娱乐价值。

4、登封大鼓书所演出的古装传统剧目如《包公案》等,还有民国时期剪辩子、放脚等曲目及现代反映计划生育、新农村建设的曲目,对老百姓影响很大,深受民众欢迎,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起到了其它艺术形式无可代替的作用。

5、登封大鼓书演出场地可大可小。街头巷尾,农舍庭院随处可见,男女老少爱听爱看,及时占领农村思想文化阵地。起到活跃农村群众文化生活,促进社会和谐安定,净化社会空气等作用。

 

 

 

1、近年来,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电视的普,登封大鼓书这种艺术形式受到了极大的冲击。特别是受西方文化的影响,现代的青年大多喜欢时尚文艺,对中国传统文化逐渐产生排斥情绪,登封大鼓书也免于其难。   

2、受经济社会的影响。老艺人生活维艰,谋生乏术,大多已改行。

3、因社会变革等多种因素的制约,民间古老的传统艺术无人关注,出现青年人不愿学,老艺人没法教。随着年龄增长老艺人逐渐减少,青年人无人学艺,登封大鼓书的生存环境面临着人去艺亡、后继乏人的困境。

1、在中共中央、国务院下达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令的大好时机,抓紧机遇,继承发展登封大鼓书这一文化遗产。

2、加大宣传,文广新局、文化馆和电视台每年都举行一次到两次甚至更多次的亮书会。适时举办登封大鼓书培训班。

3、老艺人郝总善又培养了大鼓书学员20人,男15人,女5人,这些学员现已能唱几十个传统曲目和新段子。如《鲁智深拳打镇关西》、《九子图》、《龙三姐拜寿》等,新段子有《小两口对药》、《小两口抬水》、《妨女婿》、《仨女婿拜寿》等。

4、以文化馆为基地,以非遗办为中心,成立登封市曲艺协会,研究登封大鼓书的文化内涵,使这一古老的艺术之花,保护传承有序。

 

2011年,成功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2012年,传承人组织数十人的说唱团体,大力宣传,提高这一非遗项目的知名度及影响力。从而传承、发展曲艺文化。

2013年,成立登封大鼓书研究会,培养一批年轻的说唱艺术人才,使大鼓书这一特色曲艺形式得以传承和发展。

2014年,登封大鼓书研究会联合登封文化界知名人士,挖掘老唱段,整理传统名段,在此基础上,创新一批新曲目。为登封大鼓书走向全国各地夯实基础。

2015年,在上级非遗政策支持保护下,扩大培训规模,增加下基层演出场次,创作一批精品曲目,编印成册。

 

 

 

 

 

“登封大鼓书”表演用的器具

拍摄者:吴中飞        拍摄时间:2009.9.10      联系电话:13607697333

大鼓书单人表演

拍摄者:吴中飞        拍摄时间:2009.9.10      联系电话:13607697333

大鼓书曲牌表演

拍摄者:吴中飞        拍摄时间:2009.9.10      联系电话:13607697333

大鼓书三人表演

拍摄者:吴中飞        拍摄时间:2009.9.10      联系电话:13607697333

大鼓书多人表演

拍摄者:吴中飞        拍摄时间:2009.9.10      联系电话:13607697333

 

 


 

附件2

 

 

河南省

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档 案 表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传承人姓名:          郝总善           

项目名称:          登封大鼓书         

项目类别:            曲 艺                                     

传承人所属县区:登封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

 

 

河南省文化厅印制

二○一三年八月 

 

 

郝总善

   

2寸彩

(已故黑白亦可)

1947.5

   

完小

   

环卫工人

省曲协会员

荣誉称号

民间文化传承人

200912

 

201104

 

201112

 

      

 

13733158612

工作单位

登封市建设局

452470

电子信箱

 

河南省登封市石道乡后河村85

郝总善,男,汉族,1947年出生,现年65岁,住登封市石道乡后河村九组,农民。联系电话:13733158612

本人从小喜爱河洛大鼓,12岁拜我市老艺人蔺金库为师,五年后,为进一步提高技艺,又拜老艺人丁根为师。

1968年加入登封县曲艺队,并担任副队长。

2008年元月被登封市委宣传部誉为大鼓书杰出传承人,并颁发证书与匾牌。

20094月在中岳庙会农民文艺汇演中被评为一等演奏奖。5月在登封市电视台举办的“为我喝彩”戏曲大赛中荣获特别奖,并颁发证书与奖品。12月被登封市人民政府、文广新局公布为非遗传承人,并于同年加入河南省曲艺家协会。免费收授徒弟数十人。

20102月在郑州市民间曲艺展演中荣获二等表演奖。

2011年被河南省批准为非遗传承人。

张新来,生于嘉庆四年(1800),在洛阳街头演唱大鼓书,为大鼓书第一代传承人。

王妞,生于咸丰六年(1845),在洛阳拜师张新来学唱大鼓书,为大鼓书第二代传承人。

翟苟,生于清代光绪十一年(1885年),卒于1960年。自幼拜师王妞学习大鼓书,为大鼓书的第三代传承人。

任华,l905-1986,登封唐庄乡冯沟村人,十五岁拜翟苟为师学习大鼓书,为登封大鼓书第四代传承人。

丁根,登封市唐庄乡洞上村人。生于l930年,十六岁拜任华为师学艺,登封大鼓书第五代传承人。

郝总善,1964年加入登封县曲艺队后拜曲艺老艺人丁根为师,第四代传承人。

杨自立,男,52岁,第七代传承人,创作演唱大鼓书有较高水平。

景巧红,女,43岁,第七代传承人,说唱大鼓书有一定水平。

1964年加入登封县曲艺队后拜曲艺老艺人丁根为师。郝总善学习刻苦,虚心向老师求教。不但会拉弦伴奏,还跟老师学会了传统曲目《大八义》、《小八义》、《封神榜》、《刘公案》等。他每到一处演出很受群众欢迎,常常演出十天半月不让走,他在群众的心目中留下了美好的记忆。他以登封大鼓书音乐伴奏为基础,吸收了河南坠子的不少唱腔和音韵,创造出了优美活泼而又独特的登封大鼓书风格。他在50多年的曲艺生涯中, 为登封的曲艺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整理改编了传统历史曲目《罗成算卦》。

 

 

一、表演技巧风格独特,讲究手眼身法步。

l、手:“伸手眼要疾,出入胸前低双手同时舞,二肘稍弯曲”。就是指艺人演出时,装什么行当,用什么手势,装什么角色,用什么指技,手往哪指,眼往哪看,一般不用拇指。但在夸奖时则必用拇指来反映。装生旦手要稍伸,装花脸手要伸直,但拳头不可握的太紧,这样既好看又自然。

2、眼:“视物如反掌,近看似钓鱼,远望有真景,隐假不漏虚”。一般曲在于脸,一脸曲在于眼,眼功的好坏在表演中起着重要作用。

3、身:“挺身如反掌,体态避歪曲,往返面向外,周身成一体",讲究站有站像,坐有坐姿。

4、法:“登封大鼓书习惯在演出开场之前用惊堂木静场,排除杂音,看高先望低,前走先后退,指东先指西,指南先划北”。这样才顺其自然。

5、步:一般多用踮步、踏步和跨步,但在表演中踮步使用较多。

二、演出样式多样

1、登封大鼓书既可以二人表演,也可以三人以上同台表演,或群体表演。

2、登封大鼓书最大的优点是不受舞台和场地限制,既可在大型剧场演出,也可以在田间地头、饭场、大街小巷演出,是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轻骑兵。

整理改编了传统历史曲目《罗成算卦》参加开封地区曲艺汇演曾两次荣获曲目演出大奖。

2008年被中共市委宣传部命名为“登封市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称号。

  2009年,加入河南省曲艺家协会。

 

1973年,收吴光华为徒,传授大鼓书的伴奏技艺;传授郝振龙、景巧红大鼓书的唱法技艺。

1989年,收陈先为徒,学习大鼓书演唱技艺。

2002年,收杨自立为徒,传授大鼓书的演唱和伴奏技艺。

2005年,收韩怀珍为徒,传授大鼓书的唱法。

2006年,收吴梅香、李占先为徒,传授大鼓书的唱法。

 

 

 

 

1968年,参加登封县曲艺队,宣传毛泽东思想到田间地头。

1970年,参加宣传雷锋无私奉献精神。

1975年,参加开封地区政治宣传活动。

2005年,参加登封市老干部局组织的老干部文艺演出。

2006年,参加登封市建设局春节文艺晚会。

2007年,参加登封市房管局春节文艺晚会。

2009年,参加中岳庙会义演。

2011年,参加登封市文化馆组织的送文化下乡活动。

2012年,参加登封市文化馆组织的送文化下乡活动。

2013年,参加登封市文化馆组织的送文化下乡活动。

 

 

 

 

 

 

大鼓书光盘、器具。

登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证书

郑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证书

河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证书

郝总善从2008年到2009年,免费收徒l0余人,房租、食宿是由他一人负担。一个清洁工人,工资每月550元,老婆也是清洁工,只得用一个人的工资糊口,抽出一个人的工资办学习班,本人没有节假日,每天晚上教到11点左右,两年来累计投入资金30000余元,购买了一些器具,如:书鼓、钢板、胡琴、音响等。

郝总善先后培养了大鼓书学员20余人,这些学员现已能唱几十个传统曲目和新段子。如《鲁智深拳打镇关西》、《九子图》、《龙三姐拜寿》等,新段子有《小两口对药》、《小两口抬水》、《妨女婿》、《仨女婿拜寿》等。

以文化馆为基地,以非遗办为中心,成立登封市曲艺协会,研究登封大鼓书的文化内涵,使这一古老的艺术之花,保护传承有序。

 

 

郝总善在公园表演大鼓书

拍摄者:吴中飞        拍摄时间:2009.9.10      联系电话:13607697333

在大禹庙开光典礼上表演大鼓书

拍摄者:吴中飞        拍摄时间:2011.2.17      联系电话:13607697333

摸索研究改进大鼓书曲牌

拍摄者:吴中飞        拍摄时间:2009.11.10      联系电话:13607697333

 

带弟子学习表演技艺

拍摄者:吴中飞        拍摄时间:2009.9.10      联系电话:13607697333

送文艺到基层

拍摄者:吴中飞        拍摄时间:2009.9.30      联系电话:13607697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