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名人

Cultural celebrities

当前位置:首页 > 嵩山文化 > 文化名人

刘景曜

发布时间:2013-05-06 16:55:00 点击:542

刘景曜(1587-1639年),字嵩曙,登封东金店人。著有《面壁文集》、《永平杂诗》、《永平杂录》等。现仅存《永平杂诗》,明末清初著名书法家王铎曾为之作序。刘景曜后被祀于山东名宦祠,并祀于登封乡贤祠.

刘景曜出生于书乡门第,其祖父刘一濂为定远县儒学训导,其父刘思让 “治乡课子”,教书育人,累封文林郎、承德郎、中宪大夫。刘景曜少年读书时“书录夜诵”,早有文名,未成童即补弟子员。二十五岁时中举人,明天启二年(1622),三十三岁时中进士第3246名。初任河北霸州大城县知县,大城县豪强横行乡里,屡为民害,刘景曜一到任,即严厉打击,“摘奸剔蠹,诸权贵屏手敛迹”。后因政绩卓著升兵部车驾司主事,因当时“调发烦兴,借箸孔急”,刘景曜即精心筹划,恰值奉命巡察驻扎于畿辅的军队,他就“宣德意,散昏(左有绞丝)镪,且谕以大义”,驻军遂与老百姓和睦相处。后升任兵部员外郎,时人将其比为刘大夏、陆容云。

刘景曜后又升任山东布政使司右参政兼佥事永平监军兵备道,永平和卢龙、卑耳等地一样是抗击后金的边境要塞,刘景曜一到任,即相度形势,简甲练兵,并多次用火攻战胜来犯之敌。刘景曜还曾用伏兵计在七家岭大胜后金军队,因其定谋决策屡试不爽,所以保证了边境的安宁。后来,宦官高起潜来监遵永平军,作威作福,胁迫监司像属下一样礼待他。刘景曜认为这大大不妥,惊谔地说:“马端肃难道屈服于中使了吗?烧葱贻笑,丧失了骨气!”遂向皇帝上疏,指责宦官欺侮将士:“臣在边境竭尽全力,抗敌三年智谋虽已山穷水尽,但羞耻心还是有的。总监高起潜过于践踏将领尊严,我实在感到羞惭,他吆喝将领像牛马一样,还说是遵从典制。如果不从,难免招致祸患,如果听从他,则违犯千古清议。臣可死不可辱,不要让天下后世笑臣骂臣。我也知道犯颜总监高起潜,是言出祸随,但是臣一不贪生,二不爱钱,遭朝廷训斥是天经地义,受总监的指摘则万万不可。”皇帝得疏报后,认为总监是以节制体统行事,而刘景曜“无人下礼”,遂给予降职二级的处分,一时朝中大臣都为他鸣屈。

不久,因边警屡告,山东局势危急,大臣们“朝议人才可任使者,择韬略优长者授之节钺”,认为刘景曜“识韬略,有大节”,就公推刘景曜担任山东巡抚,皇帝也素知他的贤能,就下诏任命他为山东巡抚提督军务兼理营田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受命后,有人说山东危在旦夕,建议他不要急于上任。他以民族危亡为重,不计个人得失,遂不避艰险,整顿军队,率家勇等日夜兼程前去济南赴任。路上曾与敌人骑兵相遇,但敌人因一向惧怕他,也不敢相迫。他到任后“毅然任事”,即使其他城池沦陷,老百姓都出城逃命,他还极力防守济南,以韩世忠、汲长孺自命,并且爱民如子,“谨烽燧以备不虞,发仓禀以招流亡”。他善以地势布阵,料事如神,屡建奇功。每行军必“鱼甲前侍,贝胄旁陈”,吏民遵之如神明。山东境内,“群黎安堵,公之力也”,因日夜操劳,仅七个月即卒于山东巡抚任上,葬于原籍登封东金店。其子刘闻胤也是一代奇士,有学行,不治家产,明末大饥荒时,拿出全部家产三千金、五百石粟赈灾,“活民甚众”。

刘景曜非常孝顺,事亲无微不至,“后虽显荣,承欢不倦焉”。在“准入乡贤名宦勘语”中,称他“忠烈性成,忠贞天植,威惠信孚,刚直不屈,博学宏才,慈爱俭朴,其自奉则食不重味,衣不重帛”,并说“望隆节钺,功著旗常相,高秉宪之猷,嵩岳发申甫之颂”。乾隆五十二年《登封县志》中保存有焦钦宠为刘景曜作的传记《刘中丞传》,《刘氏家乘》中保存有高佑(右为衣字旁)为其作的传记《刘中丞公传》及其元孙刘成璐作的《高祖中丞公暨高祖妣高恭人墓表》,高佑(右为衣字旁)在作传时给予了高度评价:“中丞刚直,为嵩阳数百年之冠,人咸以是称之。及考其生平行事,非独有气谊也,胸裕经纬,识志异常。”

刘景曜著有《永平杂诗》,赐同进士出身翰林院国史检讨杨士聪为之作《永平杂诗序》,说其任永平监司时“烽燧时闻,都抚镇巡之檄,且晚绎络于境内。官此地者,外以饬备,内以轸艰,以孑然一身环给上下之求……因以其暇,揽境内之山川民物,而绘之咏歌。且出入寨垣,感时触事,莫不悉有纪述。久之,积有卷帙,因汇而会诸梓,命曰《永平雅诗》,志所莅也。而又以其嵩吟附焉,公家嵩下,谈嵩之胜,如数家珍。”时任礼部右侍郎兼翰林院侍读学士、经筵讲官王铎也为之作《嵩曙刘公诗文叙》。刘景曜传世文章有《重建净明寺碑记》等。刘景曜存诗不多,《登封县志》载有《游钓鱼台》和《游卢岩寺》。《游钓鱼台》:“载酒坐船头,临城天欲曙。回头钓鱼台,只在云深处。”《游卢岩寺》:“黄帽风烟老,青鞋草木深。几回临皓月,方见古人心。”另外,《陈州府志》载有其《女娲城上檀树》:“客到女娲城,但见千年树。古怪如蛇龙,恐遂风雷云。”

刘景曜墓地占地面积2000余平方米,墓冢前原有石人、石马、石羊、望柱、石狮和石坊,惜于文革期间被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