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名人

Cultural celebrities

当前位置:首页 > 嵩山文化 > 文化名人

李颀

发布时间:2012-12-04 10:24:00 点击:674

李颀(690-751),唐代开元、天宝年间著名诗人,河南登封人,长期居住于嵩山脚下、颍水之阳的东川别业。李颀是著名的边塞诗人,和高适、岑参、王昌龄并称“高岑王李”。李颀的边塞诗代表着唐朝边塞诗歌的顶峰,音乐诗代表了中国描写音乐诗词的最高成就,其古风意趣境界和李白相似,七律构制神韵与杜甫相和。可以这样说,李颀是一个中国诗歌史上最不应被忽视却偏偏被忽视太久的一位诗人。

李颀在唐代诗坛地位颇高,足以表现他的诗歌成就的大致有三个方面。一是边塞诗,如《古意》、《古从军行》,以豪迈的语调写塞外的景象,揭露封建帝王开边黩武的罪恶,情调悲凉沉郁。二是描写音乐的诗篇,如《听董大弹胡笳弄兼寄语房给事》,记述的是当时自西域传入的新声,可以看出唐朝文化艺术的多方面发展。三是寄赠友人之作,有《送陈章甫》、《送康洽入京进乐府歌》、《赠张旭》等,着力描叙一些不得施展怀抱的,有才能的人物,诗中刻画人物栩栩如生,发展了古典诗歌的艺术技巧。

开元二十三年(734年),李颀进士及第,天宝中被任为新乡县尉。经五次考绩,未得迁调,因此辞官返归家乡登封,此后直至老死,再未出仕。李颀一生以边塞诗著称,与高适、岑参、王昌龄等相颉颃。他在唐代诗坛地位颇高,其诗风格豪爽俊丽、雄健磊落。和他同时的殷番(前加王字旁)在《河岳英灵集》中评论他:“发调既清,修词亦秀。杂歌咸善,玄理最长。”元代《唐才子传》的作者辛文房除沿袭殷潘(前为王)的评价外,还说他“多放浪之语,足可震荡心神”。李颀的古风巧妙地运用一些写律诗的手法于古诗之中,用一些参差长短的字句,时时变换其音韵,工丽中透出英爽之气。刘宝和《简论李颀及其诗》中,分析了李颀古风的性格和思想基础,他认为李颀在性格和思想方面均有近于李白处,所不同的是李颀表现得比较温和含蓄,没有李白的激烈劲直;道家思想是李颀的主导思想,他的道家思想也比李白浓厚。李颀的七律,长于以神韵取胜。李攀龙在其《唐诗选》说道:“七言律体,诸家所难,王维、李颀颇致其妙,即子美篇什虽众,愦焉自放矣。”胡应璘《诗薮》论七律时,亦将王岑高李等人列为正鹄,更进一步将王维与李颀七律并论,以为“和平而不累气,深厚而不伤格,浓丽而不乏情,几于色相俱空,风雅备极。”

李颀生平活动的地区,除家乡登封外,曾多年漫游两京(洛阳、长安),还因做官而居新乡,并且还到过江淮、两湖、幽蓟,其行踪从其现存的诗中都可看出端倪。他还写有一些给他带来极大声誉的边塞诗,其中最著名的是《古从军行》、《塞下曲》和《古塞下曲》。《塞下曲》:“黄云雁门郡,日暮风沙里。千骑黑貂裘,皆称羽林子。金笳吹朔雪,铁马嘶云水。帐下饮蒲萄,平生寸心是。”《古塞下曲》:“行人朝走马,直指蓟城傍。蓟城通漠北,万里别吾乡。海上千烽火,沙中百战场。军书发上郡,春色度河阳。袅袅汉宫柳,青青胡地桑。琵琶出塞曲,横笛断君肠。” 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著的《中国文学史》第二册认为,李颀的边塞诗虽然只有几首,却颇为流传,“是因为他的诗流畅而又奔放,慷慨悲凉,发挥了歌行体的特点”。其边塞诗境界高远,格调悲壮,与王昌龄有许多相近之处。

李颀的籍贯是河南登封,他也写下了大量有关登封、嵩山、颍水的诗歌。李颀现存一百多首诗中就有20多首与家乡登封有关,著名的有《不调归东川别业》、《晚归东园二首》、《送王道士还山》、《少室雪晴送王宁》、《寄焦炼师》、《宋少府东溪泛舟》、《缓歌行》、《留别王卢二拾遗》、《送刘十一》、《篱笋》等。最著名的就是《缓歌行》:“……男儿立身须自强,十年闭户颍水阳。业就功成见明主,击钟鼎食坐华堂。……早知今日读书是,悔作从前任侠非。” “男儿立身须自强,十年闭户颍水阳”一句,说明他中进士前曾在家乡苦读十年。这首诗歌唱当时寒门士人所憧憬的功名富贵和享乐生活,将初入仕的“尊荣”夸张到了极点,其狂想近于天真。但官至一小小县尉的现实,很快就击碎了他的美梦,未满秩而去官,归隐东川。李颀“家居颍阳”,在嵩山下建有“东川别业”,李颀的诗中多次提到颍水,如《东京寄万楚》中“仍闻薄宦者,还事田家衣。颍水日夜流,故人相见稀。”再者,李颀在《与诸公游济渎泛舟》一诗中有 “我本家颍北,开门见维嵩”的诗句,说明其家乡在颍水之北,出门就可见到中岳嵩山。还写有著名诗篇《晚归东园》来表现他的归隐生活:“出郭喜见山,东行亦未远。夕阳带归路,霭霭秋稼晚。樵者乘霁归,野夫及星饭。请谢朱轮客,垂竿不复返。”

李颀晚年长期隐居嵩山、少室山一带的“东川别业”,有时来往于洛阳、长安之间。他的交游很广泛,与盛唐时一些著名诗人王维、高适、王昌龄、岑参、崔颢、綦毋潜、陈章甫等,都有诗歌往还,因此送别诗占据了李颀诗的重要位置,大约因为他久沉下僚,所以更喜交结那些有才能,有抱负,却受压制不得志的朋友,借他们的际遇抒胸中块垒。陈章甫制策登科,但吏部说他无籍,准备还乡时,李颀去送他,写有诗句“腹中贮书一万卷,不肯低头在草莽,东门酤酒饮我曹,心轻万事如鸿毛。” 高适被任命为封丘尉,李颀写了现存作品中最后一首诗《赠别高三十五》,诗中有:“钦酒或垂钓,狂歌兼咏诗。焉知汉高士,莫识越鸱夷。寄迹栖霞山,蓬头睢水湄。”后来成为人们研究高适生活的重要资料。洪迈很喜欢李颀的诗,在《容斋随笔》中提到李颀《全唐诗》未曾收录的四句诗:“远客坐长夜,雨声孤寺秋。请量东海水,看取浅深愁。”

李颀写嵩山的诗最著名的就是《少室雪晴送王宁》:“少室众峰几峰别,一峰晴见一峰雪。隔城半山连青松,素色峨峨千万重。过景斜临不可道,白云欲尽难为容。行人与我玩幽境,北风切切吹衣冷。惜别浮桥驻马时,举头试望南山岭。 ”这首诗除写送别之情外,还描绘了嵩山的美丽景色。   

晚年李颀还喜欢炼丹修道,王维有诗相赠说:“闻君饵丹砂,甚有好颜色”(《赠李颀》)。李颀这方面最有名的诗歌就是《送王道士还山》:“嵩阳道士餐柏实,居处三花对石室。心穷伏火阳精丹,口诵淮王万毕术。自言神诀不可求,我师闻之玄圃游。出入彤庭佩金印,承恩赫赫如王侯。双峰树下曾受业,应传肘后长生法。吾闻仙地多后身,安知不是具茨人。玉膏清泠瀑泉水,白云溪中日方此。后今不见数十年,   鬓发颜容只如是。先生舍我欲何归,竹杖黄裳登翠微。   当有岩前白蝙蝠,迎君日暮双来飞。”其次和李白一样,他也写下了《寄焦炼师》:“得道凡百岁,烧丹惟一身。悠悠孤峰顶,日见三花春。白鹤翠微里,黄精幽涧滨。始知世上客,不及山中人。仙境若在梦,朝云如可亲。何由睹颜色,挥手谢风尘。”

李颀是嵩山养育的著名诗人,是唐代著名诗人中唯一一位登封籍的诗人,也是有史籍记载可考的登封最早的进士。在其之前的登封籍名人中,以文学著称的不多,李颀可以说嵩山文坛的先驱和代表人物。2005年,李颀被评为登封市十大历史名人。

�家颍北,开门见维嵩”的诗句,说明其家乡在颍水之北,出门就可见到中岳嵩山。还写有著名诗篇《晚归东园》来表现他的归隐生活:“出郭喜见山,东行亦未远。夕阳带归路,霭霭秋稼晚。樵者乘霁归,野夫及星饭。请谢朱轮客,垂竿不复返。”


李颀晚年长期隐居嵩山、少室山一带的“东川别业”,有时来往于洛阳、长安之间。他的交游很广泛,与盛唐时一些著名诗人王维、高适、王昌龄、岑参、崔颢、綦毋潜、陈章甫等,都有诗歌往还,因此送别诗占据了李颀诗的重要位置,大约因为他久沉下僚,所以更喜交结那些有才能,有抱负,却受压制不得志的朋友,借他们的际遇抒胸中块垒。陈章甫制策登科,但吏部说他无籍,准备还乡时,李颀去送他,写有诗句“腹中贮书一万卷,不肯低头在草莽,东门酤酒饮我曹,心轻万事如鸿毛。” 高适被任命为封丘尉,李颀写了现存作品中最后一首诗《赠别高三十五》,诗中有:“钦酒或垂钓,狂歌兼咏诗。焉知汉高士,莫识越鸱夷。寄迹栖霞山,蓬头睢水湄。”后来成为人们研究高适生活的重要资料。洪迈很喜欢李颀的诗,在《容斋随笔》中提到李颀《全唐诗》未曾收录的四句诗:“远客坐长夜,雨声孤寺秋。请量东海水,看取浅深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