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介绍

Introduction of scenic spots

当前位置:首页 > 旅游服务 > 景点介绍

嵩山世界地质公园自然景观

发布时间:2022-01-19 10:42:40 点击:997


嵩山山势雄伟,群峰耸立,层峦叠嶂,景色诱人,是中原大地风景名胜之地。

嵩山风景秀美,一峰一石,一涧一水,雾流水响,鹰击蝉唱,都给人留下美好的印象,使人沉醉痴迷,流连忘返。

古代,太室、少室之阳有八大美景之称,曰:

月满嵩门正中秋,轩辕早行雾中游。

颍水春耕田歌起,夏避箕阴溽暑收。

石淙河边堪会饮,玉溪台上垂钓钩。

余雨少室观晴雪,卢崖瀑布墨浪流。

此为唐代光启年间进士郑谷所写,后被称为嵩山八大景观。即:嵩门待月、辕早行、颍水春耕、箕阴避暑、石淙会饮、玉溪垂钓、少室晴雪、卢崖瀑布。

然而嵩山之高大,风景之秀美,远不至此。1983年登封县地方志办公室为编写《嵩山志》中的《名胜文物志》,组织毕光山、郭明智、耿直等调查嵩山名胜文物,他们步履太室、少室山水,观览更多景色,根据风物不同,择其优者补充于后,并吟诗诵曰:

龙潭贯珠琼浆流,嵩阳洞天景色幽。

少室夕照垂金线,御寨落日苍谷口。

石池高耸云崖畔,石僧迎宾倚山头。

石笋闹林碧涛滚,珠帘飞瀑震山吼。

高峰虎踞云天啸,石猴观天盼解咒。

鸿山积雪称奇观,峻极远眺天地悠。

即:龙潭贯珠、嵩阳洞天、少室夕照、御寨落日、石池耸崖、石僧迎宾、石笋闹林、珠帘飞瀑、云峰虎啸、石猴观天、鸿山积雪、峻极远眺。

20世纪90年代初,热心嵩山事业的登封县政协副主席于孟江对嵩山太室、少室又进行探巡、观察,发现新的10景,其诗曰:

炎黄化石当阳留,卧山大佛神态悠。

一苇渡江达摩影,潭隐九龙倒拜沟。

皇寨石阶凌空挂,天梯垂挂三皇口。

仙人采药上峰巅,龙潭崖上飞瀑流。

雄鹰高崖欲飞去,平沙荒岭卧石牛。

即:炎黄化石、卧山大佛、达摩渡江、潭隐九龙、皇寨凌空、天梯垂挂、仙人采药、瀑落龙潭、雄鹰欲飞、岭卧石牛。

览嵩山繁多景观,更有浮戏叠翠、竹林活水、雪洞秀奇、紫云龙洞、虎牢关隘、蔡邕洞穴、滚磨成亲、启母化石、三公鼎立、玉女捣帛、罗汉幽洞、刘秀扳井、盘古石洞、始祖母洞、神清之洞、洞壁回音、洛汭沉璧、大禹镇海、一线飞天、嵩山红叶、莲翘吐蕊、榆笋闹春、石门山色等,也不失其秀美、壮观、神奇,引人入胜。

 

第一章 奇 峰

 

嵩山山峰险峻、秀奇,在特定时间、特殊因素的作用下,各有特色,形成各种奇峰景观。

 

第一节 嵩门待月

 

嵩山太室玉柱峰,崖壁嶙峋崛突,其峰与别峰相列中间峡状如门,称为“嵩门”。每值中秋节夜,一轮银盘似的皎月,从半圆形的门内徐徐升起,像面玉镜嵌于架中。皎洁的月光,如水银泻满山头,给群山披上一层银装。

每逢此时,赏月的人们早早携带食品,邀朋偕友,登上山坳,到法王寺的月台上,饮酒欢歌,观赏月景,颇感无限惬意。时过三更,银月西斜,还迟迟不愿离去。故有“嵩门待月不忍归”之句。

明代诗人高出游览中岳,观赏月景,写诗《嵩门秋月》赞曰:

嵩阳宫外碧云轻,秋色年年月倍明。

骑鹤仙人来往地,知他何处试吹笙。

 

第二节 峻极远眺

 

峻极峰为嵩山太室主峰,巍然耸立于众多山峰之上,凌空飞卧于连天摩云之际,古人有“嵩高维岳,峻极于天”之说。未上峻极峰,“望望不可到,行行何曲盘”;攀上峻极峰,犹如登尽天梯,大有心旷神怡之感。看眼前,峰岳连绵,雾海茫茫;听耳边,虫鸣鸟唱,松涛阵阵;举目远眺,无限风光尽收眼底,嵩岳北连黄河如带,南横箕山似卧,西临洛阳古都,东有省会郑州。古人登泰山而“小天下”,今人登嵩山亦有同感。清代诗人李耒章登嵩山峻极峰远眺,赋诗曰:

层穿绿树上丹梯,嵩顶烟岚望欲迷。

虚窟云含千丈雨,垂崖石压万山低。

春留岩际花仍艳,风定林中鸟自啼。

但有新诗吟即境,鸿濛灏气迥难题。

 

第三节 皇寨凌空

 

从少室山西南麓过行宫北攀缘而上,沿陡峭石壁,踩夹脚石壕,走铁链峡、鹞子翻身石、羚羊鼻梁骨、猴上关、南天门等奇险崖路(已修石阶梯道),登上三皇寨。寨后更有崖壁凌空,峭壁险绝,其下烟岚雾嶂,深不见底,奇峰怪石,比比皆是。阎锦木有诗道:

险如华山雄如岱,绝壁如削三皇寨。

顽猴盗宝遭禁锢,石虎引颈啸闭塞。

人在雾中攀天梯,水从洞上飞瀑来。

千米长龙万年岩,胜景撩人醉眼开。

 

第四节 卧山大佛

 

少室北麓山岭相连,平顶如卧。在少林寺山门前南望,山如卧佛,头朝西,脚向东,眼、鼻、口、颈、身、腿、足,轮廓清晰,悠然自得,仰天而卧,形象逼真。郜芷有诗云:

神态自若卧山巅,笑看星辰过眼前。

任凭风云多变幻,十万炸雷依巍然。

 

第五节 少室夕照

 

少室山群峰耸翠,陡险如削,素有“九顶莲花山”之称。每逢日落,余辉从峰头、峰腰、峰间泻下,像万条金线挂在山前,参差错落有致,岚气瞬间明灭,置身其中,犹临仙境。此景于杨家门附近即可看到。明代诗人王应鹏有诗曰:

五岳从中起,平生此胜游。

紫云飞绝顶,灵气溢皇州。

日落诸天暮,风摇万树秋。

固怀封禅事,吟对独悠悠。

 

第六节 御寨落日

 

少室山御寨南麓,峰峦陡峭,巍峨高耸。两峰之间,豁丫如门,苍茫幽深,谓之“灵霄峡”。峡东附近农民称此峡为“麦熟坷叉”。从立夏到夏至之间,夕阳西下,落日正坠于两峰之间,遍地小麦已经成熟,人们忙于紧张的麦收。从“麦熟坷叉”射出的日光灿烂夺目,衬以嫩绿禾苗、金黄麦田、流银颍河、青灰房舍,连同麦收中农民赤红的笑脸、古铜的肩背、雪白的布衫、闪动的扁担,都笼罩上一层嫣红的亮光,被太阳抹上一层姣艳、壮丽、柔和、宁静的色彩。人们沉浸于无限美妙的陶醉之中。清代诗人傅伦《晚霁嵩山》写道:

嵩山开晚霁,犹带雨前云。

飞白悬高瀑,残红宕夕曛。

樵歌林外得,雁字岭头分。

一望浑如洗,峰峰秀且文。

 

第七节 浮戏叠翠

 

嵩山北麓 的浮戏山(也叫方山,俗称老庙山),以自然山水为主体,以古代城堡为特色的山岳型风景名胜,山岭纵横,峰险石奇,谷幽洞深,碧溪潺湲,竹木葱茏,空气清新,四季风景各异:春天香花烂漫,十里飘香;盛夏浓荫蔽日,飞瀑流泉;金秋红叶满山,层林尽染;隆冬松柏凝翠,冰挂银条。尤其雨后初睛,云绕雾漫,群峰半露其巅,有若群鸟浮戏。明代诗人郑交《游方山》诗道:

叠嶂层峦九曲隈,游人深入意徘徊。

山曲云缥纱连不断,窦水潺湲去复回。

傍屋茅檐苍石掩,穿崖萝迳紫烟开。

我来欲写山中景,愧无车网川诗画才。

 

第八节 鸿山积雪

 

鸿山为嵩山余脉,逶迤于登封、汝州之间。主峰大、小鸿山,远望像熊伫立,古人称为“二熊”。

鸿山四时景色不同,尤以冬季积雪为奇观。当北国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之时,鸿山大小山峰像一群白熊奔驰;待春日雪融,独“二熊”积雪犹存,又如熊着白帽舞动;如若雪后睛日,登临其上,则高低山崖尽挂冰柱,远近树木皆戴冰花,在红日照耀之下,一片琼楼玉宇,似处于水晶冰林之中。嵩山学者郭明智有诗曰:

鸿山积雪称奇观,雪后群熊舞翩跹。

春日难融鸿山雪,独有雪峰耸南天。

 

第二章 秀水

 

嵩山地处中原,有山便有水。山上山下流水潺湲,虽没有北国五大莲池堰塞湖的辽阔,也没有南国黄果树瀑布的壮美,却有多处泉、潭、瀑布,秀丽迷人,因而成为游人的游览胜地。

 

第一节 卢崖瀑布

 

太室山南麓悬练峰下,有一巨大高耸的石崖,因唐玄宗年间有个被封为谏议大夫的卢鸿一,不愿做官,来此隐居,广招天下才子讲学,此崖便称卢崖。崖上平时泉水泄下,似雨如雾;夏秋季节,大雨倾盆,山洪暴发,峡窄水急,水跌浪猛,滚滚滔滔,如虎扑羊,跌入崖下,声震山谷。浪涛扑撞崖石,化作粉沫,成为点点水珠。在雨霁的阳光下,变幻五颜十色。水珠积流,形成水潭,潭水下流,西崖有黛色岩石,上有明袁宏道题写的“墨浪石”三字。明代诗人高出《卢崖瀑布》诗曰:

太室东来第几峰,孤崖侧削半芙蓉。

为看飞瀑三千尺,直透春云一万重。

 

第二节 玉溪垂钓

 

颍河水流出石羊关后,进入玉溪潭中。这里名曰“溪”,实为一片河溪交错的水网地带。河道最宽处百米以上,形成一个自然湖泊,湖水清冽,坦荡平静,群鱼贯游。

靠关峡原有一条崎岖小道,可绕玉溪湖畔而行。湖中有一巨石,约9平方米,三分之二没于湖中,游人可登石稳坐,执杆垂钓或观看湖景,湖面辽阔,游船来往更为迷人。有无名氏诗曰:

台前落日寒鸿哀,台下西风颍水来。

一曲沧浪秋色景,白云红叶好登台。

 

第三节 龙潭贯珠

 

太室山春震峰崖之巅,岩石如斧劈开,陡立云际。夹豁处,一条瀑流从高崖跌下,水珠崩洒,聚水成潭。潭水沿崖下石上冲出一条弯曲渠道,飞瀑跌入崖下,又成一潭。潭水冲出山峡,相叠灌流,连续多潭。潭深坡陡,巨石如牛,其潭称龙潭贯珠。明代诗人张新维有诗曰:

绝壁悬崖挂碧流,明珠错落几千秋。

却疑玉女虚无里,日日垂帘不上钩。

 

第四节 珠帘飞瀑

 

少室山阴,二祖庵南,越峰南下,有10多米高的石崖,崖壁如削,兀立腾空。崖上一道瀑布,自山上水匮泻下,飞流撞击涧底石壁,腾起团团水雾,犹如万斛晶珠四射。斜阳映照,呈现五光十色壮丽图景,宛若飞腾而起的长虹。山涧水流淙淙,汇积成潭,清澈见底。再往下流,又是跌崖飞瀑,崩轰作响,珠雾飞溅,成为道道彩虹,搭架于青藤碧树之间,呈现七彩飞瀑美景。金代诗人李宪能写诗道:

玉龙落峡喷飞流,空翠霏霏晚不收。

歇脚山堂一壶酒,暮凉闲对两峰秋。

 

第五节 颍水春耕

 

颍水之源有泉水数处,喷涌而上,好像串串珍珠,四季不涸。清澈泉水汇成小溪,潺潺向东南流去。春天,太阳刚爬上东山,颍水两岸的人们便吆牛春耕。春耕图景倒影水中,甚是好看。相传春秋郑国大夫颍考叔,曾任颍谷封人。春日早上,晨曦初露,他便兴致勃勃地套牛扶犁耕种。耕兴愈高,不禁唱起“耕耘乐”来。旁边的农夫也模仿他耕耘唱歌,一时田歌四起。清代诗人桑调元《颍水》诗写道:

一泓清可怜,春绕箕山足。

鳞鳞映白云,潇潇滋翠竹。

  暖戏泳尝沙,轻浮追属玉。……

 

第六节 石淙会饮

 

嵩山太室南麓、玉女台下的平洛涧,两岸土岭夹峙,涧口丈余,数步豁然开阔。两崖石壁高耸,险峻如削,怪石遍布,高低大小有别,姿态形状各异,石间流水淙淙,故名“石淙河”。河两岸巨石中间,有一形若车箱的大潭,故名车厢潭。潭中原有一方大石独出水面,高约5米,宽3米余,石顶平整如案,可围坐10余人。

大周久视元年(700年)五月,武则天游览中岳,曾在此平台上笙笛歌舞,大宴群臣,即谓“石淙会饮”。此石称为“乐台”。武则天与群臣17人游石淙诗就刻在乐台北边临水的崖壁上,称为“摩崖碑”。碑高为3.65米,宽为2.4米,碑上沿凿孔眼一排,共11个,原为穿杆搭檐,以避风雨。碑诗分为三排,隔岸可视。南崖有张易之游石淙序。因后人厌恶,铲去,仅存“奉宸令”三字。诗和序均为奉宸大夫汾阳县开国男薛曜手书。除南北崖石刻之外,石林中游人题字很多,诸如“小桂林”、“千仞壑”、“涧唇洞”、“水营山阵”、“傅梅七次到此”等等。

河北崖上,有天然石洞一窟,阴润凉爽,洞内有块长方形的石板,传说武则天游石淙时,曾在此石板上睡过,故称“娘娘坑”。洞东断崖上另有一穴,入穴俯视,可观七上八下之游鱼,此洞名曰“观鱼洞”。

河北岸有武后三阳宫,楼阁亭台,周折崖畔,宫外御苑20里,其盛可想而知。已全毁。登上石顶,红日映照河水,微风徐徐扑面,大有人在画中之感。明初诗人郑大原《游石淙》诗道:

驱车未到已闻声,隐耳轻雷哽不惊。

石淙参差人坐立,潭开莹激鉴真平。

徐风入沼回环转,曲水浮移委宛行。

敬借傅君舟棹用,不教河汉隔盈盈。

 

第七节 竹林活水

 

嵩山东麓、荥阳城西的汜水河滨,西山脚下有两处山泉,太溪池泉,小溪池泉。两溪蜿蜒曲折,合二为一,又引汜水汇流,浇灌附近百亩竹林。晨起,阳光自枝叶间泻下,竹摇点点碎金;傍晚,炊烟升腾彩霞,飞鸟盘旋鸣啭,好一派幽静温馨之地,被称为“竹林活水”,又是避暑消夏胜地。人们可穿竹涉水,坐台垂钓,尽赏竹溪美景。诗人柳郁有诗赞曰:

泉声曾向诗中觅,活水今来竹林听。

不知青竿多何许?能使六月送凉风。

 

第八节 潭隐九龙

 

嵩山太室东北会仙峰下,由唐庄翟营西行到一条沟口,折南而北沿沟岸向上,至九龙王庙,回身倒拜,人称此沟为倒拜沟。倒拜沟是自然形成的约10公里的南北峡谷。谷侧悬崖陡壁,瀑水飞流,其声砰訇震耳;谷深潭多,连成形状各异的一串明珠,人称龙隐之潭,最大最壮观的为九龙潭。其景色秀美,环境静幽,引人入胜。清代诗人戚藩有诗曰:

天池伏流下,玉液凭虚泻。

千缕丝悬织,万斛珠纷射。

纵横冰雪澌,砰訇雷雨咤。

斜飞蛟舞狂,倒溅鼍喷乍。

伏岚浮涧底,咽溜酸石罅。

 

第九节 洛汭沉璧

 

洛汭位于嵩山北麓、巩义市东北部洛河入黄河处,称“洛汭”,亦称“什谷”、“洛口”。

这里是太极图、河图、洛书和八卦几项载誉中外古今的传统文化的发端地。太极图,图像来源于自然界,并受自然界的启发而形成。在洛汭黄河水暴涨时,堵截洛水倒流;如黄河水、洛河水同时暴涨,两水在洛汭相撞击,形成漩涡如两鱼相错而游,清浊分明。由此启迪了人们对太极图象的构思。沉璧,是在水中沉下玉璧。

发生于洛水与黄河水交汇处的“修坛沉璧”,是我国史前文化中最隆重的祭礼形式,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历史事件。从黄帝、尧、舜、禹、汤和周成王,都在洛汭地区修筑祭坛,祭祀时以相当规模的仪式进行沉璧祭祀,以求得君权神授的美名,借以巩固其政权。据说,沉璧祭祀的结果,均出现了龙马负图和神龟负书的现象。当河图靠洛书出现时,龙马、神龟都把它送上了洛汭西边的神都山祭坛。但每次修坛沉壁所得河图、洛书的内容各有不同,据史书记载:伏羲和黄帝时与八卦内容相关;尧舜的河图、洛书主要是天命禅让,尧禅舜,舜禅禹;禹得的河图、洛书,据《竹书纪年》说:“授禹河图言治水之事”,“洛出龟书是为洪范”。洪范是治国的大法,即《尚书·夏书》中的《洪范》篇;商汤得到的河图、洛书内容,主要是说夏桀无道,汤应该征伐而代夏之天下;周成王得到的河图、洛书,主要是陈述天下兴亡大事。

后人有诗曰:

洛水入黄腾急流,浪涛冲撞鱼错游。

帝五修坛祭神祗,沉下玉璧作供馐。

龙马负图龟载书,赐君稀珍报以庥。

从此世有太极图,河洛文化传九州。

 

 

第十节 瀑落龙潭

 

太室山东春震峰下,有千仞高崖陡立,崖上挂下一道飞流瀑布,跌落撞击崖石,水珠崩洒崖前山涧,荡起道道彩虹,传出轰轰声响。水落坚石,砸出深坑,潭水黝黑,沿坑口溢流。其下又成水潭,顺山溪淙淙而去。这就是有名的嵩山胜景八龙潭。当年唐武后则天曾偕太平公主来游,看崖上飞舞双凤,赏潭中金鳞漫游,品茶玩景,赋诗抒怀:

山窗游玉女,涧户对环峰。

崖顶翔双凤,潭心倒九龙。

酒中浮竹叶,杯中写芙蓉。

欲骄山家赏,唯有松入风。

 

第十一节 其它水景

 

一、鸣琴泉:在太室阳谷,亦称鸣粼泉。泉水沿山石而下,其声暗合七个音阶,听之如林中琴鸣。

二、马跑泉:在太室东麓郭村。传为周穆王骑八骏马至此,渴而跑地得泉,故名。附近六村也皆称马跑村。

三、金花泉:在嵩山南麓新密市超化镇东南。有泉水多处,汇流成潭,日照泛金,如朵朵金花,故名。

四、西流泉:在太室山起云峰西下,泉水自山坡岩下涌出西流,泠泠清冽,常流不断。

 

第三章 名 石

 

嵩山石厚土薄,山体多处裸露。山上石头奇形怪状,嵖岈突兀,自然形体多种多样,人称嵩山名石。

 

第一节 启母化石

 

启母化石也叫启母石,位于太室山之阳、登封城北3公里处的万岁峰下。石高约10米,宽约10米余。石西北有坎形大窑,可容数10人。石上方裂下一块,登上巨石,可见袁宏道题字其上。石西南裂口缝隙内原有古钱币,用铁丝触及,琅琅有声,但不可取出,又名“金钱石”。

《淮南子》载:夏禹治水时为开凿辕山,化为熊。熊凿石掘土,石落中鼓,禹妻涂山氏闻鼓声送饭。见夫变熊,羞惭而归,至嵩山下化为石。禹随后赶来,说:“归我子”。石破北方而生启。金代诗人元好问有诗曰:

书载涂山世共知,谁传顽石使人疑。

可怜少室老突兀,也被人呼作阿姨。

 

第二节 三公鼎立

 

三公石在太室山南麓玉柱峰下。宋人常在此对酒作歌,又称三醉石。清代耿逸庵改名“三公石”,题字于其上。三石鼎立,大者雄伟高耸,拉手可以攀上,高低排坐,可容10余人;次者秀丽挺拔,上有雨水一涡,常年不涸,石上裂口内有野生荆棘数株,枝干疏落,为百年古物;又次者,形如峦嶂,当中崩裂,林梢丛生,无土而繁茂。三公石之南另有小石,高约3米,玲珑洒脱。位于其下,甘拜下风。诗人葛怀有诗曰:

三公何嶙峋,鼎立在嵩岑。

千古聚仙客,万方醉游人。

 

 

第三节 少室晴雪

 

少室山阴,多有石板,其中一块巨大者面向少林寺。每逢夏季雨后初晴,日光映射,银光反照。游人站在少林寺方丈室前的月台上,举目南眺,可观绿色山峦中,闪烁银光一片,恰似白雪一般。人称“少室晴雪”。清代书法家、诗人王铎有诗赞曰:

阴崖烟尚霏,阳崖雨乍收。

曳曳云触石,涓涓溪乱流。

攀崖苔藓滑,逾岭径未修。

下窥元气合,上列象纬周。

霞彩席间发,岚气衣上浮。

弹琴众山响,吹笛群壑幽。

 

第四节 石僧迎宾

 

少室山阴、少林寺东南瓦旋坡崖上,有个独立如柱的崖石。隔少林水库西南望,可见一石像身披袈裟、双手合十、背壁而立的和尚,迎接远来的游人,故称石僧迎宾。传说少林寺二祖慧可的弟子觉兴因犯寺规,被师父点化于此。觉兴决心改过,迎接宾客,为寺立功。耿直诗云:

独立山头迎佳宾,前过何劳常挂心?

  但思六祖怀“真如”,微薄贡献见精神。

 

第五节 石笋闹林

 

太室山积翠峰下、会善寺后,沟坡之上翠柏遍植,高低上下成林。林中犹有众多石笋,有如猛虎长啸,有如雄师初醒,有如巨龙盘卧,有如乌龟晒顶,有如老翁点头,有如玉女拍手,有如凤凰展翅,有如金鸡长鸣……千姿百态,恰似群雄聚会,嘻闹林间,使人眼花缭乱,顿生新奇神往。清代诗人朱佩有诗道:

石势何巃嵷,杈枒各雄长。

峰顶绝攀跻,屹立不相让。

 

第六节 仙人采药

 

 太室山玉柱峰西崖上,有一石柱凌空而立,任云雾缠绕,终年和雄鹰为伴。站在峰下峻极宫北望,恰似一个背药篓攀登悬崖的采药老翁,人称仙人采药。清代诗人刘曰烓有诗道:

晓来放眼对西山,爽气凌秋翠欲斑。

便拟乘风飞绝顶,采芝长伴白云间。

 

第七节 石池耸崖

 

太室山子晋峰下,石崖高耸。崖上巨石耸峙,顶端大而弯曲,名曰“龙头”。龙头下方一巨石上,有长约1米,宽为半米的椭圆石池。池中水没脚面,名曰“太子池”。相传为周灵王之子子晋上嵩山学道常来读书、浴身、洗脚、修道的地方。宋代诗人楼异有诗道:

当年曾悟镜中形,道骨仙气拟紫冥。

二十四峰明月夜,玉笙须向揖仙听。

 

第八节 玉女捣帛

 

太室山顶峰悬崖处有一石平整如砥,夜半万赖俱寂,石上常有捶击之声飘向夜空,传为仙人玉女捣帛时发出的声音。故称此石为捣帛石。宋代诗人欧阳修《玉女捣衣石》诗曰:

玉女捣仙衣,夜下青松岭。

山深风露寒,月杵遥相应。

灵踪杳可寻,片石秋光莹。

 

第九节 岭卧石牛

 

太室山之阳、登封城南,平沙旷野,有巨石横卧,像头大牛,长约15米,高、宽各3米余。旁边又有小石如犊。共称卧牛石。传说古时,嵩山山多田少,荒砂遍地,壮年农夫辛勤耕田,每年收获难以糊口。为了生计,农夫起早贪黑扶犁吆牛垦荒。牛耕石田,奋蹄不息,铧断套折,累卧不起,遂化为石。小牛前来吃奶,也卧地化为石头。宋代诗人李纲有诗曰:

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

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

 

第十节 云峰虎啸

 

少室山望洛峰南端,有石似虎,引颈长啸。每当春日,山花烂漫,云横山腰,犹见虎威;待秋萧频临天下,满山斑驳陆离,谷风松涛更助虎威。郭明智有诗曰:

巍然芙蓉天外秀,高峰虎踞云天吼。

顶风何敢称王者,雄视中州万古秋。

 

第十一节 石猴观天

 

少室山西望洛峰陡峭奇险,壁立千仞,高插云端,堪称绝胜。峰巅一石似猴,谓之石猴。石猴蹲卧崖头,翘首远望,似欲凌空飞去。传说,此为一雄猴,因私开岳神宝库,盗拿金豆,被禁固于此,只能与对面当阳山上的雌猴相望而不能相会,故长年累月蹲卧山头。郭明智诗曰:

自有花果满山谷,宝玩何曾救枵腹?

伫立高峰望云天,岳神何时解紧箍?

 

第十二节 炎黄化石

 

少室山西当阳山南麓,峰峦陡峭,奇石耸立,突出二石,次第相连,似两尊并肩而坐的圣像,前者左臂下摆,右手按膝;两腿弯曲垂地;束发宽衣,面目清晰,神态自若,目视前方;后者依次端坐,威严庄重,被称为炎黄二帝石像。传说二圣战罢蚩尤、统一中华之后,巡察中岳,依石小憩所化。宋代诗人楼异诗曰:

翳雾埋云皓首翁,难将书传考前踪。

高山羽翼朝天后,化作中天一石峰。

 

第十三节 苍鹰欲飞

 

少室山北麓、梯子沟畔,有巨石如鹰,面向北方,栖息山头,缩头翘嘴,跃跃欲飞,人称苍鹰岩。葛怀有诗曰:

栖息山岩一苍鹰,犹记云天唤长风。

锐眼瞄得狡兔在,铁嘴利爪何留情?

 

第十四节 达摩渡江

 

太室山观香峰西坡有道石沟,沟内白石磷磷,形成一条不规则的碎石带,远望犹如达摩一苇渡江图。周围青草绿树,好似江水滔滔,给人无限遐想。诗人陈继儒有诗《少林寺达摩像》曰:

西来初祖像,天人共瞻仰。

若问祖师禅,罪福原无相。

 

第十五节 滚磨成亲

 

滚磨成亲石在嵩山东麓磨沟村南边。两石相叠形成一景,俗称二鳖压蛋石。传说盘古开天辟地,地球大变动之后,世界上只剩伏羲、女娲兄妹二人。为了延续后代,兄妹各站一个山头向山下滚磨扇,磨扇若合,即可成婚,不合则不能成婚,此为天意。结果磨合后,兄妹成婚,使后代得以延续。其涵意:两磨扇相合为阴阳交合。上扇为天,扇上有两眼,谓之日、月;下扇为地,地有沟壑。磨扇转动,孕育万物。景新源有诗曰:

两石相叠太室东,传为石磨落山坪。

滚磨成亲开新世,人类繁衍得传承。

 

第十六节 其它石景

 

一、三醉石:在嵩顶八仙坛上。形如三人醉酒欹卧,故名。

二、定心石:在嵩顶。游人至此,可居高临下,定心观赏山下风光,故名。

三、日月石:在嵩山东麓、荥阳东山坡中部。青石板下有圆形白色半透明石柱,大的如拳头,小的如钮扣,光彩照人,故名。

四、地胆石:在嵩山南麓、告成镇东门外。椭圆形,胆状,赭红色,高2米,因其近测影台谓之“地胆”石,故名。

五、鸡鸣石:在太室山南、登封城北。原埋于地下,仅露掌大。行人来此拍手或以手击石,身边便有“叽叽”的鸡鸣声响,故名,此地叫鸡娃地。今建有鸡鸣街和鸡鸣公园。

六、寿星石:在太室山南麓中岳庙后。高约2米,状若扶杖仙翁,故名。传说为清同治年间,洛阳府台蒋星的化身。因石上遍生绿苔,隐见“介石”二字。民国年间,吴佩孚中原战败,将石炸毁。

 

第四章洞 谷 径 岩

 

嵩山太室、少室二山,以山上洞室大小、多少命名。洞在山崖,谷深静幽,径曲回环,崖高且险,风光醉人。

 

第一节 雪洞秀奇

 

嵩山东北浮戏山中,有奇异的寒武纪溶岩雪花洞。洞口有当代著名诗人汪国真“雪花洞”题字。北洞深700米,又分一厅三洞:通天厅,穹顶石幔低垂,厅中有石山流水;厅南洞有石笋,钟乳相接,如龙盘玉柱;厅西北洞小巧玲珑;厅东北洞高阔深邃。洞中布满石花、石葡萄、石玉柱、石珊瑚、石雪花,洁白如雪,密密层层,犹如海底世界,人间仙境。荣繇有诗赞曰:

寒武溶岩雪花洞,玉骨冰肌密层层。

千姿百态出神手,疑是身在仙境中。

 

第二节 罗汉幽洞

 

太室山卧龙峰南,山崖陡峭,悬崖处有一石洞,洞外绿树青梢蔽掩,洞内深广阴凉幽暗。洞下不远处有竹林寺,因此洞中置有五百罗汉铁像,姿态各异。竹林寺后毁,洞中像失,只有青草杂树蔓长。今洞中无从见,唯有大蝙蝠成群结队,飞鸣不断。洞口一通残碑,为民国初年所立,叙述百姓于洞中避乱之事。明代诗人方应选有诗曰:

岩栖咫尺隔经尘,抱膝长呤乐自真。

人间白云留不住,至今洞草暗生春。

 

第三节 嵩阳洞天

 

太室山三皇口东南深涧,三面环高崖,一面临险壑,径小林幽,蜿蜓曲折。紧靠西崖有一高大的天然石洞,穿过石洞,崖半腰有一独木小桥,桥上空岩石突兀。过桥,需要手扣岩石,吸起肚子,故名吸肚岩。过了吸肚岩,迎面耸立的高崖上,有汝南吴同春“高登崖”题字。崖下又有一洞,并有庙宇,叫做嵩阳洞。洞殿东侧又有云崖,立陡如削,荆棘横空,常有云雾缭绕。洞殿南边,下临涧谷,茂林修竹,山泉遍布,风过沟底,竹摇水唱,满谷作响,好一幅秀美画卷!传说孤竹国君的儿子伯夷、叔齐因互让君位,先后逃到这里,看环境静幽,便在此洞修练。听说周武王伐纣,前者扣马进谏,不成,不食周粟,采薇而食,饿死在首阳山上。后人便在他们来此修练之地,建庙祭祀,俗称“二仙洞”。清末陈报来此修练,梦中飞升。次日清晨便从洞东崖上“飞渡”跳下,一命呜呼。人们便把他跳下的高崖叫“舍身崖”。明代诗人熊皎写诗道:

独背焦桐访洞天,暂攀灵迹弃尘缘。

深逢野草皆疑药,静见樵夫恐是仙。

翠木入云空自老,古碑横木莫知年。

可怜幽境堪长往,一任人间岁月迁。

 

第四节 箕阴避暑

 

嵩山之阳、箕山背阴坡上,树木密茂,枝叶蔽日。龙潭处,山涧深长,两崖石壁如笋,壁上青梢,绿叶黄花,遮崖盖顶,壁题“潜龙溪”(王泽瀚题)“箕阴避暑处”(王泽瀚题)“幽谷”“溪溪涧冷”(同治戊辰焦喜年、郭中和题)等;岸下石平如砥,台阶之下,流水淙淙,汇积成潭,泛出层层涟漪。相传,上古高士许由,因尧让帝位不受,隐居于此,曾在颍河泉中洗耳。好友巢父怕水污牛嘴,牵牛到上游去饮,留下了“洗耳泉”、“饮牛坑”、“拴牛橛”等的遗迹。

每到夏天,常有游人到此消夏避暑,又被称为“箕阴避暑”胜地。明代诗人高出《箕阴避暑》诗曰:

幽壑虚岚太古香,前贤遗迹弃瓢岩。

枕流多少高人卧,不独当时洗耳泉。

 

第五节 蔡邕洞穴

 

蔡邕洞穴在太室山玉柱峰南山半腰间。洞前左右两侧巨石矗立,洞后崖壁悬空,周围树木茂密葱郁。此处洞穴二三个,但主洞较大,面积约30多平方米。洞口有石垒小门,旁边石上有臼。洞壁与玉柱峰崖壁形成一条自然巷道。洞中有块特大的石板像条桌案。主洞两边各有一个小洞,东边的可作贮藏室,西边的还有流水。主洞门外不远的石头下面有一个小洞,如一间房子大小,可以住居。这就是东汉时期大书法家蔡邕在此学书并著述《笔论》、《九势》和《篆书势》的洞穴。碧波有诗曰:

玉柱峰下古山洞,蔡邕学书有遗踪。

    《笔论》《九势》《篆书势》,书法理论显神功。

 

第六节 紫云龙洞

 

紫云龙洞,也叫老龙洞,位于紫云山南半山腰间。洞高5米,宽11米,深13米,洞顶崖上有天然形成的“安宫”等字。洞壁为光滑的五彩砾石,石成文字,隐约可辨。洞内一泓清泉,四季色彩各异。传为龙王沐浴之所。遇到天旱,农民把水舀干,祈求龙王下雨,天就降下甘霖。柳郁有诗道:

半山洞中寻紫云,难得一泓泉水醇。

一掬玉液透心脾,耳边倏然荡鸟音。

 

第七节 始祖母洞

 

始祖母洞,也叫女娲洞。在嵩山西麓紫云山(也叫石堂山)主峰北侧悬崖之上。石洞面北,分前后两洞,前洞如一大厅,洞壁为花岗岩石构成,可容百人;后洞至前洞丈余的石壁上搭梯可以上下。洞顶为乳白色石英岩,洞壁石缝中有水晶颗粒。夏秋之时,泉水叮咚,洞内凉气宜人。雨过天晴,洞外常现七彩虹霓。游人有诗曰:

悬崖幽洞一重天,山花丛中藏神仙。

女娲补天造盛世,赫赫应灵在人间。

 

第八节 神清之洞

 

神清之洞,又叫道士土窑,在紫云山安阳宫西北薛老崖上。洞深4米,宽4米,高3米。洞口上方有天然形成的古篆隶书“神清之洞”四字。洞内有一石板如床,高1米,传为唐代隐士邢和璞隐居之处。洞口一股清泉长流不断,春、夏、秋季四周花果簇拥。宋欧阳修有《戏石堂山隐者》诗云:

四字丹书万仞崖,神清之洞锁楼台。

云深路绝无人到,鸾鹤今应待我来。

 

第九节 天梯垂挂

 

太室山南麓,自老君洞向北上山,有一条人工铺成的石阶路,穿过密林,劈开荆棘,曲折盘桓,缠绕伸展,经峻极宫、中岳行宫、十八隈、三皇口、白鹤观、松树凹,直到峻极峰顶。像巨龙爬行,像天梯垂挂。上下山的人们络绎不绝地连在一起,形成一幅险峻美妙的图画。清代诗人李耒章有诗曰:

层穿绿树上丹梯,嵩顶烟岚望欲迷。

 虚窟云含千丈雨,垂崖石压万山低……

 

第十节 洞壁回音

 

少室山三皇寨北有一条深谷,两岸崖壁如劈,陡峭险绝,树木苍翠,涧底清水潺流。每当人语鸟喧,声传石壁,全涧震响,余音回荡,长久不绝。人称此沟为“响沟”或“涧壁回音”。清代诗人、登封知县叶封有诗曰:

下看绝壁临廖廓,万丈青苍鬼神削。

却顾疑身倚降霄,徒虚假羽骑黄鹤。

 

第十一节 盘古石洞

 

盘古石洞,也叫韩愈洞,位于嵩山太室极顶北侧南下10多米处,面北。洞口为自然形成的不规则石英砂岩山洞,洞口岩石风化坍塌,洞内宽8米余,高3米,斜深4米,总深约7米。洞内山石嶙峋,上下左右石棱突出,阴暗潮湿。传说,盘古在浑浊的大气里,抢斧开天辟地,使清气上升为天,浊气下降为地,地上出现嵩山。他就在这洞里歇息。也有的说盘古开天辟地累死后,四肢化为四岳,头和身子化为中岳,这石洞就是他头上的耳朵眼,故叫盘古洞。唐时韩愈等人登嵩山在洞里歇息,后人又叫它韩愈洞。因为后人敬仰盘古,便在洞南,盖了盘古庙、盘古殿。庙后倒塌。1986年登封唐庄农民王大苟又集资重修,并金妆盘古塑像。侯韧有诗曰:

伟哉盘古氏,挥斧有神力。

辟开混沌世,天清地亦曦。

人逝化山水,石洞留遗迹。

 

第十二节 其它洞岩谷

 

一、颜回洞:在太室山下,崖壁上有“颜回洞”三字,苍劲古拙 ,约出秦汉人之手。

二、白道洞:在少室山白道峰下。相传有仙人白道猷居住,故名。

三、毛女洞:在太室山顶西深沟内,崎曲幽暗,深不可测。相传秦宫侍女隐居之洞。

四、禹洞:在嵩山南、偃月山脚。洞深约700米,一厅三洞,洞中钟乳石千姿百态,有水从石隙间流出。传说大禹在治水时在此洞避过风雨。

五、人祖洞、王母洞:在嵩山南具茨山。为游人凭吊轩辕黄帝之处。

六、文殊洞:在少室山西。洞深20余米。相传文殊菩萨曾居于此。洞内一石光莹温润,为文殊坐处。

七、达摩洞:见本书《少林寺》部分。

八、云钟洞:在少室山,游人常听到洞内有钟声传出,随之飘入云端。

九、浮邱洞:在嵩山之阴缑山处。相传仙人浮邱公曾居于此。

十、天爷洞:在太室山东30公里处山岭之阴、阳子台北。洞壁上千孔百穴,洞穴相通,内如迷宫。其中最大洞内,塑有玉皇大帝像,故称天爷洞。

十一、黄爷洞:在紫云山上,洞内高低宽窄直曲不等,没人能探到尽头。

十二、五门洞:在紫云山上,洞口西侧有四个小窗,称五门洞。

十三、玉女窗:在太室山峻极峰上。石洞修洁,其上有孔,日光、月光由窗射入,洞内朗然通明。因与玉女捣帛石相近,故称玉女窗。

十四、神仙洞:位于嵩山东南新密尖山脚下。洞深约1.5公里,宽2米余,高3米,洞中流水不断。洞内有石柱莹洁如玉,两壁有石佛、石龙盘于道中,石钟乳垂于洞顶。约0.5公里内有石井,供居民数10家用。井旁有门,内有石炕、石枕皆天然生成。洞内白蝙蝠大如箕,人称神仙洞。近年已辟为旅游胜地。

十五、蝌蚪岩:在嵩门待月之嵩门西崖。《嵩高志》:“汉张芝于此获蝌蚪古书”处。

十六、虎口岩:在太室山虎头峰上,因其险如虎口得名。相传唐李荃得黄帝阴符经于此。

十七、赤脚岩:在嵩山太室山顶南下。相传仙人张赤脚曾栖岩下,得名。

十八、锦带岩:在启母石左,岩上有五色石一层,如束腰锦带,故名。

十九、摘星岩:亦称摘星楼,在少室山御寨之东,挺出云表,壁立如岑楼,比喻其高可摘星斗。

二十、摩苍岩:在少室山钵盂峰上,有石刻“觅心台”,北有二祖庵。岩称“炼魔”。明文翔凤游此,以名不雅,命邑人焦复亨改题“摩苍”。

二十一、柏厦岩:又名柏洞岩,在少室山待仙峡。岩高直立,上有石洞,旁有古柏覆之如广厦,故名。

二十二、少室东岩:相传唐白居易步行其上,曾题诗于石壁。

二十三、栖静岩:也叫高登岩,在嵩顶南下1.5公里处,有石岩如半舫。其间丈许,岩上穿石架木,游人可蛇行以缘。岩中石隙滴水不绝。旁有二仙洞。

二十四、云母岩:在少室山。因岩下有云母井得名。

二十五、积雪岩:在太室山北。因经年不见日光,至夏积雪不消,故名。

二十六、弃瓢岩:在箕山之阴。相传许由隐此,以手掬水而饮,人赠一瓢,饮罢挂于树上,风吹沥沥作响,由以为烦,弃瓢于岩下,故名。

二十七、石梯岩:亦名半云峰,在少室山西侧,因岩高,云出其腰而没其半。有石级如梯,攀梯而上,可达岩顶,故名。

二十八、鸿谷:也叫鸿沟,或称广武涧,在嵩山东麓、荥阳城东北广武山下,涧深800米,宽300米,为楚汉两军对峙的天堑。涧东有霸王城遗址,涧西有汉王城遗址。

二十九、鬼谷:在告成镇北沟下。谷内东壁有鬼谷子王诩讲学洞,旁有庞涓洞、孙膑洞等。传说登封城北五里外也有鬼谷子宅。

三十、黑石谷:在缑山下,唐岑参有《缑山黑石谷》诗。

三十一、柏谷:在少室山北,洛水经流处。原来柏林阴霭,白日幽暗,深谷逶迤,其险可见。隋开皇中诏赐少林寺地百顷于此,称柏谷屯,唐太宗称柏谷坞。

三十二、逍遥谷:在太室山南麓。唐名道潘师正居此。

三十三、紫虚谷:在逍遥谷西,嵩阳书院西北。相传宋代张升结庵于此。

 

第五章  关门 峡 井

 

嵩山横卧,东西绵延百余公里,山岭逶迤,阻断南北交通。几处险要关隘,不仅成贯穿南北的交通要道,而且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今为中外游人的游览场所。

 

第一节 轩辕早行

 

轩辕关位于太室山西、少室山东的轩辕山间,两崖怪石嵯峨,山势雄伟险要,崖壁嶙峋似剑,中有道路曲折盘桓,为登封西北通古都洛阳的险关要道。每当烽火燃遍中州,轩辕关便是兵家必争之地。关上有门,额题“古轩辕关”四个大字,

关西称峨岭口,经屡次开凿重修,现已成为十八盘上的宽阔道路。

轩辕关因原山路旋绕,行人来往其上,又有晨雾遮绕山腰,从山下向上看,人们好像腾空驾云一般,故有“轩辕早行雾中游”之说。若从关口北视关下,则雾浪翻滚,如烟如缕,从人们脚下飞入太空,眨眼功夫,变成万朵白云,装饰美丽苍穹。清代诗人刘生生题《轩辕道》诗曰:

陡仄轩辕道,翠屏列上巅。

高峰常碍日,密树不开天。

风急摧残叶,关狭锁云烟。

早行凭眺望,霭霭白云连。

 

第二节 虎牢关隘

 

嵩山东北的大伾山上,山岭对峙,犬牙交错,在万山重叠之中,有一条曲折盘回的古道险关,传为周穆王命士养虎的虎牢,更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有名的秦末楚汉“成皋之战”,就在这里进行。如今险关附近仍留当年张飞的绊马索,刘、关、张的“三义庙”及其木雕像,这都是游人怀古凭吊的实物证据。宋代文学家司马光曾写《虎牢关》诗曰:

天险限西东,难名造化功。

路邀三晋会,势压两河雄。

除雪霑枯草,惊飙卷断蓬。

徒观争战处,古今索然空。

 

第三节 刘秀扳井

 

嵩山太室东麓的半山坡上,有一眼倒斜的石砌水井,井筒直径2米左右,约10米深,人们弯腰可以上下。井水清澈见底,天涝时,井水可溢出水井外;天旱时,井水成坑,人们挑桶可到井中担水。传说西汉末年,14岁的汉平帝被身为大傅的王莽用椒酒毒死。为掩人耳目,举2岁的刘婴摄政,其实权仍在王莽手里。后又踢开孺子刘婴,直接称帝,改汉朝为“新”朝。他加重对人民的压迫剥削,引起人们的反抗。刘秀也在南阳起兵,向“新”朝长安挺进。在和“新”军交战中,刘秀大军常绕山路,走夜路,出其不意寻机袭击“新”军。一天行军到嵩山东麓,人困马乏,口渴难忍,但却找不到水喝。待找到一眼水井时,因天旱水深,无绳无桶无法汲水。刘秀用马鞭一指:“把井扳倒!”水井便歪倒了。全军人马奔向井边伏地喝水。之后,精神百倍地去迎击“新”军,夺取洛阳,建立东汉,自称光武帝。有诗曰:

南杀北战心赤诚,历尽艰辛为百姓;

扳倒井筒水自流,千秋万代留美名。

 

第四节 其它门峡

 

一、南天门:在太室山峻极峰南,登峰顶必经之道上。两峰对峙,中豁如门,风云出其中。称天门峡,又称南天门。

二、四天门:在少室山御寨下,峰峦峻绝,依次称东、南、西、北四天门。东、南、北三门,虽断崖陡立也可攀登,唯西天门,俨然玲珑,无可攀处。

三、石门:在少室山西,有石如门,中为通道。山上风光秀丽。传为唐元丹丘幽居。李白曾来此居住,并有诗作留世。其它还有太室东麓的石门、大鸿山北的石门等。

四、大铁梁峡:在嵩山太室山顶南。出天门峡不远,为登嵩顶必经之道。相传汉武帝登山时,山路中断不得越过,从官祷于岳神。夜大雷雨,次日见峡上横置铁梁,御辇方得通过。

五、小铁梁峡:在大铁梁峡之南,峡谷较前略小,峡底通青童峰,西端与御道相接,游者往往自青童峰入谷,自谷底攀援上至御道,或由御道下,出谷而至青童峰。可谓登峰之捷径。

六、玉皇峡:也叫玉黄峡,在少室山东北。翠谷幽邃,流水潺湲,谷中有龙潭,相传祈雨必应。

七、待仙峡:也叫大仙峡,在玉皇峡南。北崖高耸,峡谷崖上有玉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