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遗产

Immaterial heritage

当前位置:首页 > 神奥嵩山 > 非物质遗产

独脚舞

发布时间:2014-10-27 19:56:08 点击:538

附件1

 

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河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项目类别:           传统舞蹈                       

项目名称:           独脚舞                  

项目保护单位:      登封市文化馆            

项目所在县区:    登封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   

 

 

 

河南省文化厅印制

二○一三年八月

 

 

 

独脚舞

项目类别

传统舞蹈

登封市文化馆

单位法人

张爱玉

62830886

电子信箱

hndfwhg@163.com

登封市嵩阳路北段

独脚舞是大禹治水时的文化遗存。这种民间舞蹈为全国为数较少的民间传统舞蹈形式。 独脚舞的发生地和活动区域主要在嵩山周围。独脚舞是一种古老的民间舞蹈。主要表演队伍在君召乡的前孟村和后孟村。村东南300米有大禹台,高约6米,台上有一座小庙,现在还保留有100多平方米。村里有一座大禹庙,占地面积2000多平方米,庙内建有大殿,殿内供奉有尧、舜、禹像;西南为仰韶文化遗址,西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南洼文化遗址;南为普照寺;东南便是大禹治水遗留下来的海渚;西北是常寨村(古为北夏庄),是一片汉墓群;孟村正北有晋墓和龙山文化遗址。距郑庄公“掘地见母”的黄城故城(河南省重点保护文物单位)4000多米。许由的生地(黄城沟)。距胥店村古胥国遗址5000米,传说中大禹主要活动地之一。人文环境,自然环境都很优越。

 

 

独脚舞主要流传表演分布于登封市、洛阳市,郑州市,伊川县,偃师市,汝州、巩义、禹州、新密等地区。

 

 

登封市君召乡孟村的传统舞蹈独脚舞属大禹文化遗存,有一千多年历史。嵩山地区是大禹治水时的主要活动地,孟村是一个自然村,胥店村委会所辖。胥店是古胥国遗址,独脚舞的演变过程,是根据传说中的大禹载君召地区狂河流域治水时,挖开龙门口,引狂水向西流进伊河,后入黄河的故事而来。大禹在海渚疏水,最后剩下一滩水汪,从潭中蹦出一怪物,一条腿,头上生一只角,人们就敲打手中的工具,呐喊笑闹,逗它取乐。传说这头龙头凤尾,浑身鳞片、独角单爪的怪物,是蛟龙的最小的儿子,也就是传说中的“独角龙”,也叫“独角兽”。大禹治水有功,后来百姓为纪念大禹功德,在治水的地方,盖了大禹庙或“水王庙”,(百姓把称为天上派下来的水官)。每逢农历节日,戴上面具,扮成独角龙的模样,敲锣打鼓,兴办社火,到大禹庙去祭祀心目中的治水英雄。后来就演变成现在的“独脚舞”民间舞蹈。

独脚舞历代都会在当地的庙会、春节期间表演。古代独脚舞是一个民间社火,如天旱祈雨,地涝祈晴,二月二、端阳节、中秋节、春节、灯节几乎全村男女老少都参加表演。明清最盛,清朝康熙、乾隆、咸丰、同治和光绪皇帝到嵩山,朝中岳,祭神灵时,独脚舞(当时称“独腿偶”)社火曾经参加迎接皇帝的典礼,解放前,已经发展到100多人,近年来,已经发展到300多人。多次到省内外参加民间文艺汇演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节日的表演。

1伴奏乐器:大鼓8面,盘鼓10面,战鼓2面;大锣4面,小锣4面;大铙8副,钹4副,小镲4副; 小鼓6面、小锣6个;大鼓12面,大锣16面。

2 道具:木跷50把,铁跷100根,分1米高、1.2米高、1.5米高,2米四种;彩旗20杆,服装道具150套;

3服装、头饰:化装,表演者脸上涂上各种各样的彩粉,头上戴着龙头,蛇头,鱼头等各种头饰,或者面具,身穿彩衣,到了明清时期,服饰都改成古装戏上的水族服饰了,直到现在。也有戏剧舞台上武将、女兵和官服的。脚穿软底布靴或者布鞋。

4、孟村独脚舞在古代表演时,是用木跷,跷高2米,1.2米,1.5米几种,跷的上端有一扶手,在扶手下4050公分处凿一榫眼,平行安一平行木,两边各有10公分左右,双脚踩在平行木上表演。解放后,特别到了六七十年代,由于木制的跷易损坏,断裂,就改制成铁制的了,有方型管铁和圆形铁管两种,现代还在跷的下端安上一软胶管帽,跳起来更轻松自如。

 

 

                生卒年月   文化程度

第五代: 仝小生        1920---1994   小学

第六代: 王铁林:      1929---2004   初中

           栓:      1930---1978   小学

           保:      1933---1996  小学

         欧天顺:      1935---1990   初中

第七代:王铁锤         1936年生    初中

        付占军         1947年生    高中

    赵生林         1933年生    初中

 

独脚舞又名独角偶、独腿猴。具有广泛地群众性和民间传承性。千百年来流传至今,孟村的大人小孩基本上都会表演,形成了独特的民间文艺形式。是大禹历史文化、民俗文化形态。依据大禹在嵩山地区治水的民间传说故事为素材,用就地取材的方式采用木棍做道具,进行多种动作表演,再现大禹制服蛟龙的原始形态,和民间龙舞相得益彰,成为龙文化的补充,使其大禹文化更加丰满。表演人穿上水族服装,戴上头饰,化装,一人一根单腿高跷,在鼓乐声中表演,有手扶跷躬身表演,双人表演;夺跷表演,双人站在一根跷上表演,双人拉手跳跃障碍表演,践桌子、板凳,上石台阶表演,单脚踏空、双脚旋转跳跃表演,跷上边演边唱,做各种惊险动作等。独特之处就在于把传统双腿高跷变成单腿表演,难度大,在锣鼓声中站在一根高跷上表演,由两腿夹住高跷,双手在空中摆动平衡身躯,还有双人拉手跳跷、夺跷、单脚踏空和手舞等高难度动作,还有单腿跳跃障碍。有两人竞跳,然后在一根跷上两人各踏一只脚跳跃手舞,精彩,惊险,有人可以从庙前的台阶上跳到大殿门前等高难度动作。是独脚舞不同于其他民间舞蹈的独特特征。

一、学术价值

独脚舞全国稀少,由大禹文化之乡河南省登封市君召乡孟村老百姓自创自演的民间舞蹈形式。是深入研究大禹文化的重要物证,对研究人类学、民俗学、音乐学、民族学、神话学等都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二、文化价值

独角舞对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神话文化的挖掘和研究,大禹文化的研究和传承都有深远和现实意义。大禹文化渊源流长,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禹精神是我们中华民族精神精髓,有着深邃的文化内涵和传承价值。特别是探索民俗文化,农耕文化、祭祀文化以及饮食文化来源和演变等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文学艺术价值

独脚舞由于它的稀少性和民间艺术综合性,它融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俗文化于一体,有伴奏、有表演、有演唱、有情节,艺术娱乐综合的民间文娱形态,具有一定的文化艺术价值。

四、文化身份认同

独脚舞的挖掘,是嵩山人生命形态的体现。是中原人的一种生存方式,具有文化身份认同的意义。它的粗犷,彪悍,欢悦,惊险、优美、技巧都无不成为维系民族团结的纽带。是极具代表性的民族文化符号,象征民族的奋斗精神和凝聚力。大禹坚韧不拔的民族精神,持之以恒的事业心。独脚舞不仅是单一的民间舞蹈形式,由这种民间文艺派生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人与自然和谐的氛围,潜移默化的民间文化信仰,传承一代又一代人。

一、随着经济和技术的发展,市场商品经济意识的不断深化,孟村人都投入到发展经济和发家致富上,没时间练习独脚舞,加上表演独脚舞主要是7岁到35岁的人,这些表演者不是学生就是在外打工,难以组织。

二、外来文化和西方文明浸入和冲击,群众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传统文化越来越淡化,加上现代文化娱乐方式的多元化,民间文艺很少吸引青年人的兴趣;

三、独脚舞本身是民俗文化、农耕时代的产物,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大部分农民都告别了原来的田园生活,农村留守人员大部分是老弱残疾,难以表演。

四、器材缺乏,道具损坏严重,乐器亟待更新,服饰很少,也是制约发展的因素之一。原来表演团有160人,服装近200套,可现在能穿的不足20套,很多都破烂不堪,孩子们不愿穿,乐器只剩几件了,亟待购买。

五、培训困难,独脚舞的传承艺人都年纪偏大,如不组织对下一代的培训,许多技巧动作将面临失传。主要是缺少经费。还有那些乐师、鼓手、教师都在60岁以上,原来都是凭记忆默念乐谱而演奏的,如果不挖掘、抢救、整理,随着他们年龄的增长,记忆力的衰退,这些珍贵的民间音乐古谱频临灭亡。

六、大禹文化遗迹、遗址的抢救恢复。与独脚舞相配的大禹庙遗址,若不抢救恢复,随着城镇发展规划和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将被占用和毁灭。大禹台被群众垦荒挖掉。这些珍贵的民间文化记忆将消失弋尽。

 

1.要建立一座大禹文化博物馆,把君召地区的大禹文化资料,文物摆放里边,供有关专家调研,游人参观。涉及大禹文化的独脚舞的文字资料,音乐鼓谱;表演技巧、动作资料;图片资料,海渚村的大禹传说等;计划需35万元;

2.挖掘 、整理独脚舞资料,大禹文化资料,君召地区的民间文化资料,整理成册和图片集,音乐、舞艺和动作图谱等需20万元;

3.购置舞蹈服装、道具、独腿跷,彩旗,打击乐器等30万元;

4.组织100--120人的表演队伍,培训、出外表演生活补助等费用需30万元;

5.10位民间独脚舞的传承人进行保护,每人每月给予生活补助200元,需20万元;合计投资100万元。

 

挖掘、抢救独脚舞民间舞蹈。已经把独脚舞的传人(教师、社头)请回村,九龙圣母庙已经修葺,大禹台、大禹庙正在规划。积极申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工程项目。市、乡政府部门已经建立保护机制,嵩山文化研究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等,也分别成立了相应的专门保护机构。登封市君召地区的大禹文化遗址,文物都已经保护起来,并设专人负责此事。三过尧村,海渚,九龙圣母庙,大禹庙,三官庙,普照寺,青甘寺,黄城故城,禅坛,颍考叔墓,独脚舞传人都作了必要的保护和安排。资料整理正在进行,大禹文化的文物正在收集,大禹文化博物馆正在筹划。

                

 

拍摄者:         拍摄时间:               联系电话:

                

 

 

 

 

 

 

 

 

 

 

 

 

 

 

 

 

 

 

 


拍摄者:         拍摄时间:               联系电话:

 

 

 

 

 

 

 

 

 

 

 

 

 

 

 

 

 

拍摄者:         拍摄时间:               联系电话:

 

 

 

 

 

 

 

 

 

 

 

 

 

 

 

 

 

 

 

拍摄者:         拍摄时间:               联系电话:

 

 

 

附件2

 

 

河南省

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档 案 表

 

( 河南省 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传承人姓名:         付 占 军             

项目名称:          独 脚 舞              

项目类别:        传统 舞 蹈                                   

传承人所属县区:登封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   

 

 

河南省文化厅印制

二○一三年八月 


 

付占军

   

2寸彩

(已故黑白亦可)

19475

   

初 中

   

农民

 

荣誉称号

登封市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

郑州市特色文艺团队建设

先进工作者

2000 年元月

 

20013

 

20016

 

      

 

13849096076

工作单位

 

452470

电子信箱

1916471312qq.com

登封市洧河路兴华南八巷八号

19528月至19577月在原登封县君召公社胥店完小念书;

19578月至19607月在原登封县君召公社海渚完中念书;

1962年回家务农,在此期间,独自搜资料、找材料,关门苦练,把失传多年的独脚舞技艺又找了回来,并组织村里的年轻人共同练习,多次到各村或庙会、民间传统节日进行独脚舞表演,使将要失传的独脚舞表演得以延续,并越来越红火;

1992年任原登封县文化馆唢呐委员,获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

1980年村里组建独脚舞表演队,一直任负责人及技术指导至今。

“独脚舞”又名“独腿舞”、“独脚龙”、“独腿猴”,发源于大禹治水时期。传说大禹治水时,各方贤人能士都来相助,大禹改堵为疏,凿山疏河,最终将洪水排入大海。大禹治水最终累死,化作一条独脚龙腾空而去。后人为了纪念他,编练了“独脚舞”,在庙会或村里的香社大会上表演,由此演化而来。

我的先人——号称江南才子的付英曾把这一技艺在家族和所居地推广。家薄中记载:付氏十二世先人付而师在乾隆年代得中进士,后因才华出众,深得乾隆赏识,一次蒙乾隆设宴召见,席间,乾隆探问除诗书文采外,还有何与众不同之处。先人付而师说还有一起源于民间的家传绝技,乾隆好奇,特许付而师当场展示。先人付而师即令随从取来木棍一根,现场制作了一条“独脚棍”,纵身一跃,双脚夹棍便开始表演起了“独脚舞”。他夹着棍从大殿越过高高的门槛跳到殿外,沿着台阶跳到开阔地带,又一级一级跳到殿门口,期间翻滚腾拿,花样百出,看得乾隆龙心大悦,赞不绝口,当即挥笔,御书匾额:奇人奇技奇才。付氏先人以此为荣,高挂匾额,苦练此技,使这一在民间即将失传的技艺又活了起来,源于民间的技艺在家族中发扬广大。随着历史演变和社会发展,又在民间红火起来,使得这一技艺由民间到家族又到民间延续至今。

还有一位叫傅聚的先人是个跳独角舞的高手,有一次,洛阳知府到登封巡查,想观看民间艺术表演,登封知县就把傅聚找来,让他在县衙大堂上表演。那傅聚也确实了得,他从堂下蹦到堂上,又从堂上蹦到堂下,舞姿矫健,花样百出。洛阳知府高兴得眉飞色舞,当场奖他银牌一枚。

我在年轻时,秉承父训,挑起了组织和发扬这一民间技艺的担子,直至现在。

幼年时,父亲就常常提起先人付而师在乾隆帝面前表演独脚舞的荣耀,告诫我要将这一技艺传承下去

1962年我毕业回家后,就开始搜集独脚舞的起源及发展方面的有关资料,并自制道具,刻苦演练,后组织村里的年轻人一块进行排练,组建了表演队,经常参加各种庙社活动,以其将这一技艺发扬光大。八十年代开始至今一直负责村里独脚舞表演队的全面工作。

1994年在登封市君召乡正月二十五大会上表演时引起关注,河南电视台对此进行采访,登封市文化局开始予以支持;

现在,我的主要工作就是组织年轻人进行排练,给他们做技术指导,带领表演队参加有关演出,使这一技艺代代相传并发扬光大。

独脚舞表演的技艺特征在于它是以高跷打底、杂技镶边的融杂技、高跷舞蹈为一体的独特艺术形式。道具就是一根木杆,木杆半腰安装一个踏柄,顶端有一个把手,因只有一条腿,人们就叫它独腿猴。木杆一般四五尺高,踏柄离地二三尺。表演者以迅速动作跃上场,手握把手,双脚踩在踏柄上,两腿紧紧地夹住高跷,进行各种舞蹈动作的表演。

我曾经以此跳上三十级台阶又倒着跳下来,还会双手松开,只用双腿夹住木棍做出各种各样的动作;在表演时,能够越过一米多的沟,跳过一米高的障碍物。

六十年代组建业余表演队,使这一技艺免于失传;

八十年代组建村社表演队,将这一技艺发扬光大;

1992年被县文化馆评为先进工作者;

20081月中共登封市市委宣传部、登封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授予“登封市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称号;

200811月被郑州市文化局评为“郑州市特色文艺团队建设先进工作者”;

    200811月,表演团队被郑州市评为“郑州市特色文艺团队”。

现在,表演队有四十多人,我们在农闲时候,经常聚在一起练习。逢年过节也经常外出表演。

1994年首次得到国家新闻媒体关注;

2008年二月二在中岳庙青龙节上表演,几十家新闻媒体争相报道;

2008324,录入第一批郑州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8428,新浪网在记录《我的郑州》中对此进行了详细介绍,学术界也在“郑州舞蹈文化”调研中对此展开了调研;

2009年,独脚舞作为河南传统文化在网上发布;

2009223郑州日报对此进行了报道,《香港商报》(中国窗)转摘;

2009113《大河报》刊登了独脚舞的表演情况及照片;

2009年参加郑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大会开幕式表演,各大报社、电视台采访报道;

河南光大旅行社把独脚舞作为一种河南的传统特色向外推广介绍;

自己搜集资料整理撰写了《独脚舞由来》一书,内容包括大禹治水、王莽撵刘秀、四海龙王治水累死等二十余个传说。

所有的表演道具、表演服装及表演资料都有档案。

现有表演服装100套,锣鼓叉20套,表演用的道具100根,整理收集有关资料三万多字。

为了使该项目传承和发扬广大,我四处筹集资金,设法寻找表演场地,制作表演道具,召集人员进行排练,四处联系外出表演,以此激发大家训练的热情和他们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使得这一技艺得以传承和发扬。

 

 

 

 

 

拍摄者:付春锋         拍摄时间:               联系电话:13849112223

 

 

 

拍摄者:付春锋         拍摄时间:               联系电话:13849112223

       

 

 

 

 

拍摄者:付春锋         拍摄时间:          联系电话:13849112223

 

 

 

 

拍摄者:付春锋         拍摄时间:          联系电话:13849112223

        

 

 

 

 

 

拍摄者:付春锋         拍摄时间:          联系电话:1384911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