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遗产

Immaterial heritage

当前位置:首页 > 神奥嵩山 > 非物质遗产

二十四节气

发布时间:2014-10-22 16:23:03 点击:555

                                        项目代码:  X   

 

 

 

 

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申报书

 

 

 

 

 

 

 

项目类别:     民俗             

项目名称:     二十四节气       

保护单位:   河南省登封市文化馆   

省辖市、省直管县(市)

或省直属单位主管部门: 郑州市    

 

河南省文化厅印制

二○一五年六月

一、项目简介

 

河南省登封市位居天地之中、中岳嵩山南麓,北瞻黄河,南望江淮,是我国地势第二级阶梯与第三级阶梯交接处,位于我国南北分界线秦岭-淮河一线附近。有专家称北纬34度为天脐线,洛汭与阳城一线为天轴线,登封即位于天脐线与天轴线的交点。以登封为核心的嵩山地区,四季分明,气候适宜,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因位居天地之中,阳城是天文观测、历法制定的中心,公元前104年,落下闳曾“于地中为孝武转浑天”,其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唐代僧一行制定《大衍历》、元代郭守敬进行四海测验制定《授时历》时,都曾在登封阳城进行天文观测。

二十四节气就是以嵩山地区为中心的中原地区的气候物候为依据确立的。嵩山地区是人文始祖黄帝活动的中心地区,《史记·历书》云:“盖闻昔者黄帝,合而不死,名察度验,定清浊,起五部,建气物分数。”登封是大禹故里,相传大禹曾“颁夏时于邦国”,夏时即《夏小正》,是按一年十二个月,分别记载每月的物候、气象、星象和生产方面的大事。西周初年,周公为营建东都洛阳,在阳城设立八尺之表,“测土深,正日景,求地中,验四时”。也就是说,通过立土圭测日影,来测定地中,检验四时季节变化,并把表影最长的那天定为“冬至”,把表影最短的一天定为“夏至”,把两个日中日影长相等,昼夜时刻相同的日子,分别定为“春分”和“秋分”,后人又逐步总结出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是先民根据北斗七星中的魁、衡、杓三颗星的指向和位置,并结合气候、物候而总结出来的,并依此制订了《夏小正》、《太初历》、《大衍历》、《授时历》等,具有天文历法价值。它主要服务于农业生产,具有农耕文化价值。由二十四节气衍生出了打春,清明上坟、踏青,夏至秤人,冬至吃饺子等民俗以及民歌、民谣、谚语等,具有重要的民俗价值。二十四节气体现了人与自然“天人合一”的和谐观念,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精神生活,古人创作出了很多相关的诗、文等文学作品,具有精神文化价值。二十四节气凝聚着中国各族人民的伦理情感、生命意识、审美情趣和信仰是炎黄子孙沟通情感的纽带,是彼此认同的标志,维系民族团结的粘合剂。

二十四节气是一部反映太阳对地球产生影响的太阳历,后被列入农历中,成为农历这一古老的阴阳合历的一个重要部分。二十四节气对农业生产、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健康养生等都有着巨大的影响,并衍生出了很多民俗、歌谣、诗文,至今仍在影响和指导着我们的生活,并且还传播到朝鲜、日本等国,对世界文明的贡献并不亚于世界公认的“四大发明”。

 

二、项目基本信息

民俗

项目名称

二十四节气

河南省登封市

涉及民族

汉族、回族、满族等

河南省登封市位于郑州西南约70公里,西邻九朝古都洛阳,东望中国八大古都中的郑州和开封,风光秀丽,山河壮美,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总面积1120平方公里,是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大禹文化之乡和著名的武术之乡。

登封市位居天地之中、中岳嵩山南麓,东经113.02度,北纬34.46度,登封北瞻黄河,南望江淮,是我国地势第二势阶梯与第三级阶梯交接处,位于我国南北分界线秦岭-淮河一线附近。有专家称北纬34度为天脐线,洛汭与阳城一线为天轴线,登封即位于天脐线与天轴线的交点。

地处天地之中的嵩山是万山之祖,出露海平面已有36亿年历史,地质史上的太古宙、元古宙、古生代、中生代、新代的地层和岩石均有出露,嵩山地区有多次地壳运动遗迹,嵩阳运动、中岳运动、少林运动就因发生于登封境内而命名。嵩山被国内外地质学家称为天然地质博物馆,2004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世界地质公园。

嵩山地区因四季分明、温度适宜的气候优势,水资源丰富、黄淮水系的重要水源补给地的水利优势,加之土壤肥沃、植物多样、位置居中等优势,适宜人类生产生活。为服务生产生活,先民们以嵩山地区的气候、物候等为依据,总结出了二十四节气。

以登封为核心的嵩山地区,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有“一千年文明看北京,三千年文明看西安,五千年文明看中原,八千年文明看嵩山”之说。除登封八大景与二十四节气紧密相关外,包括天文文化、地质文化、宗教文化、农耕文化、天地之中文化、武术文化、医学文化等在内的嵩山文化,尤其是与二十四节气紧密相关的农耕文化、天文文化、民俗文化更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河南省登封市二十四节气民俗源远流长,广泛分布于各个乡镇区办以及以登封为核心的嵩山地区、以中原为中心的黄河中下游地区,进而对全国各地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十四节气是以嵩山地区为中心的中原地区的天象、气候物候为依据建立起来的。《史记·历书》云:“盖闻昔者黄帝,合而不死,名察度验,定清浊,起五部,建气物分数。”登封是大禹故里,相传大禹曾“颁夏时于邦国”,夏时即《夏小正》,是按一年十二个月,分别记载每月的物候、气象、星象和生产方面的大事。西周初年,周公为营建东都洛阳,在阳城设立八尺之表,“测土深,正日景,求地中,验四时”。周公测得阳城为天地之中,并把表影最长的那天定为“冬至”,把表影最短的一天定为“夏至”,把两个日中日影长相等、昼夜时刻相同的日子,分别定为“春分”和“秋分”。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前104年,落下闳“于地中为孝武转浑天”,并在和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中,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

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视太阳从春分点出发,每前进15度为一个节气;运行一周又回到春分点,为一回归年,合360度,因此分为24个节气。节气的划分充分考虑了季节、气候、物候等自然现象的变化。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是用来反映季节的,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从天文角度来划分的,反映了太阳高度变化的转折点。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等五个节气反映气温的变化,用来表示一年中不同时期寒热程度;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四个节气反映了降水现象,表明降雨、降雪的时间和强度;白露、寒露、霜降三个节气反映出了气温逐渐下降的过程和程度

因二十四节气而产生了历朝历代的历法,主要有《夏小正》《太初历》《大衍历》《授时历》以及东汉末年出现的道教的“二十四气历”、宋代沈括“十二气历”等。

二十四节气影响着人们的精神生活,由此衍生了打春、清明、夏至、冬至等很多民俗、二十四节气歌、农谚以及传说、诗文等。

1、源远流长:从传说中的黄帝制历到周公测景,二十四节气是以嵩山地区为中心的中原地区的气候物候为依据逐步建立起来的。

2、内容丰富:二十四节气是先民天文观、自然观的反映,衍生出了天文、历法、习俗、歌谣、谚语、传说、美术、诗文等丰富内容。

3、代代传承:二十四节气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节令气候的变化,数千年来,日出而作、日落而作的农民依照二十四节气生产、生活,因此代代相袭,传承至今。

4、民族共有: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共有的文化习俗,汉族、回族等各民族皆有传承。

5、与农耕文化密切相关:二十四节气能反映季节的变化,对农业生产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是农事活动的主要依据。

1、天文历法学价值:二十四节气是先民根据北斗七星中的魁、衡、杓三颗星指向不同的方向和位置,并结合气候、物候而总结出来的,并依此制订了《夏小正》、《太初历》、《大衍历》、《授时历》等。

2、农耕文化价值:二十四节气主要服务于农业生产,除据此耕、种、锄、收外,还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是农耕社会的浓缩。

3、民俗学价值:由二十四节气衍生出了打春,清明上坟、踏青,夏至秤人,冬至吃饺子等民俗以及民歌、民谣、谚语等。

4、精神文化价值:二十四节气体现了人与自然“天人合一”的和谐观念,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精神生活,古人创作出了很多相关的诗、文等文学作品。

5、民族团结价值:二十四节气凝聚着中国各族人民的伦理情感、生命意识、审美情趣和信仰,是炎黄子孙沟通情感的纽带,是彼此认同的标志,维系民族团结的粘合剂。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符号,但随着工业化、信息时代的到来,机械代替人工,农耕文化正在逐渐远离人们生活。随着公历的推行,老农民还看重农历,对节令节气比较关注,而城市居民大多只知阳历、星期几,对二十四节气已很淡漠。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西方文化的冲击,二十四节气的民俗活动日益减少,相关歌谣、谚语也为人们所渐渐淡忘,二十四节气出现了严重的边缘化危机。随着科技的发达,人们对电视台天气预报的依赖性大大增强,加之近年来世界范围内气温变暖,与时令不符的极端天气不断出现,冷暖雨雪出现异常,自然环境的不断恶化,使人们对二十四节气重要性的认知程度已大为降低。

 

1、周公测景台、观星台;

2、《农家历》、《九九消寒图》、《二十四节气图》、《二十四节气歌》等;

3、犁、耙、耧、锄、镰等农具;

4、《观星台》、《星台之光》、《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民俗》、《中华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知识全书》、《新华字典》、《二十四史》等;

登封自明代起可考的传承人有:

第一代:傅文(1410-?),登封君召人,进士;

第二代:刘景曜(1587-1639),登封东金店人,进士;

第三代:焦钦宠(约1633-1724),登封南街人,参编《登封县志》;

第四代:傅树崇(1686-1743),登封刘胡同人。

第五代:焦远倩,乾隆年间(1735-1795)登封南街人;

第六代:杨梦兆(约1785-1867),登封君召常寨村李庄人,医生;

第七代:常崇德(约1865-1940),登封君召常寨人,农民;

第八代:常廉栋(1895-1970),登封君召常寨人,农民;

第九代:吕江水,1935年生,主编《登封县志》;

        耿炳伦,1940年生,能讲述二十四节气来历;          

第十代:常松木,1969年生,能讲述二十四节气传说;

        吕宏军,1963年生,《登封市志》主编;

        曹书敏,1969年生,登封告成人,能圭表测影。     

常松木,1969年生,能讲述二十四节气传说,著有《观星台》等;

吕宏军,1963年生,《登封市志》主编;

申颍涛,1962年生,观星台文保所副所长,能圭表测影,著有《星台之光》;

曹书敏,1969年生,登封告成人,能圭表测影,著有多篇论文;

登封市嵩山文化研究会,2007年成立,现有会员300多人,主办有《嵩山文化》;

登封市民间文艺家协会,1988年成立,现有会员100多人,主办有《登封民间文艺家》。

 

 

 

 

 

 

 

 

 

 

 

 

著作权人及手机号:常松木  13838259208

照片说明(2008124日,周公测景台)

 

 

 

 

 

 

 

 

 

 

 

 

 

 

著作权人及手机号:常松木  13838259208

照片说明(200833日,观星台)

 

 

 

 

 

 

 

 

 

 

 

 

 

 

著作权人及手机号:常松木  13838259208

照片说明(200712日,景符)

 

 

 

 

 

 

(贴照片处)

 

 

 

 

 

 

著作权人及手机号:常松木  13838259208

照片说明(200712日,仰仪)

 

 

 

 

 

 

 

 

 

 

 

 

 

著作权人及手机号:常松木  13838259208

照片说明(2014527日,申颍涛给学生讲解二十四节气)

 

 

 

 

 

 

 

 

 

 

 

 

 

 


著作权人及手机号:常松木  13838259208

照片说明(20141112日,告成中心小学课堂讲解二十四节气)

 

 

 

 

 

 

 

 

 

 

 

 

 

 


著作权人及手机号:常松木  13838259208

照片说明(20141112日,祖家庄农民农耕)

 

 

 

 

 

 

 

 

 

 

 

 

 

 


著作权人及手机号:常松木  13838259208

照片说明(2015322日,登封市二十四节气书画展)

 

 

 

 

 

 

 

 

 

 

 

 

 


著作权人及手机号:常松木  13838259208

照片说明(2014428日,灶君像和农家历)

 

 

 

 

 

 

 

 

 

 

 

 

 

 

著作权人及手机号:常松木  13838259208

照片说明(2013914日,农耕工具——耧)

三、项目保护单位

河南省登封市文化馆

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

阎松涛

○企业法人 ○社会团体法人 ●事业单位法人 ○其它

 

河南省登封市嵩阳路北段

  

452470

李艳艳

 

登封市文化馆副馆长

13532558505

电子邮箱

hndfwhg@163.com

(请粘贴复印件)

二十四节气登封现有耿炳伦、常松木、吕宏军、申颍涛、宫嵩涛等传承人,有周公测景台、观星台、仰仪、景符、日咎以及犁、耙、耧、锄、镰、镢、牲口套等农具,有《中国节日习俗》、《观星台》、《星台之光》、《登封县志》、《说嵩》、《嵩书》等资料,有常松木、申颍涛、曹书敏等人员专兼职从事项目保护传承工作,有至少五万平方米的观星台景区以及广阔农村可用以开展传承传播活动,有10万元自有奖金可以支持传播活动。

 

 

 

 

 

 

 

 

 

 

 

 

 

 

我单位承诺:

我单位申请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承诺如实填报所有申报材料,自愿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承担保护单位职责并同意文化部无偿使用申报材料进行宣传、推广。

                        

  盖章:

                             

我们作为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主要传承人(群体),同意申报河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并同意河南省登封市文化馆作为项目保护单位。愿意共同参与该项目的申报与保护工作。

签字或盖章:

 

 

 

 

 

 

 

 

 

 

 

 

 

 

 

 

 

 

 

 

 

 

 

 

 

 

 

     

 

四、项目保护计划

1、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对二十四节气和观星台进行保护;

2、出版《观星台》、《星台之光》、《古韵》等书籍对二十四节气相关知识、习俗进行记载、传承;

3、每年都进行夏至日、冬至日的日影观测,并对二十四节气的相关民俗资料进行了归类整理。

4、包括二十四节气在内的《登封民俗志》已整理、编纂完毕;

5、将二十四节气申报为河南省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观星台成功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

 

 

 

 

 

 

 

 

 

 

 

1、继续挖掘、整理二十四节气方面的传说、歌谣、谚语、民俗资料等,建立二十四节气非遗档案,并进行数字化管理;

2、创办二十四节气传习所,对二十四节气进行系统传承、保护;

3、创办登封民俗博物馆,收藏、展览与二十四节气相关实物、资料、图片等;

4、办好《登封民间文艺家》,大力宣传二十四节气并与各大媒体合作,加强二十四节气的相关传说、民俗等宣传;

5、出版《天地之中与二十四节气》、《登封二十四节气民俗》等;

6、成立二十四节气文化研究会,加强二十四节气文化研究;

7、举办二十四节气学术研讨会,并出版论文集;

8、积极开展二十四节气申报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

 

 

 

 

 

 

 

 

 

 

 

 

 

 

 

 

 

 

 

 

 

 

 

 

1、保护二十四节气传说、民俗、歌谣、农谚等,出版相关书籍、报刊加以宣传、传承。

    2、保护传承人:使其有充裕的时间搜集、整理、传承二十四节气。

    3、保护相关载体:保护好观星台、周公测景台等,并建立登封民俗博物馆等。

 

保护措施

预期目标

2016

    继续挖掘整理与二十四节气相关民俗、歌谣、谚语等

 

   出版《登封民俗志》

 

 

2017

  创办二十四节气传习所,到各学校、机关讲述二十四节气文化内涵及其价值

 

    培训至少1000人次,

编辑《天地之中与二十四节气》

 

2018

创办登封民俗博物馆

展出与二十四节气相关的实物、图片

 

 

2019

拍摄二十四节气微电影

制作24个微电影,出版《天地之中二十四节气民俗》

 

 

 

2020

    举办中国二十四节气学术研讨会

 

    出版《二十四节气研讨会论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