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遗产

Immaterial heritage

当前位置:首页 > 神奥嵩山 > 非物质遗产

嵩山泥人刘

发布时间:2015-08-04 12:25:35 点击:602

 

 

附件1

 

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档 案 表

 

(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项目类别:             传统技艺             

项目名称:            嵩山泥人刘          

项目保护单位:       登封市文化馆         

项目所在县区:    登封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   

 

 

 

河南省文化厅印制

二○一三年八月

       

嵩山泥人刘

项目类别

传统技艺     

登封市文化馆

单位法人

张爱玉

037162830886

电子信箱

hndfwhg@163.com

登封市嵩阳路北路/452470

    登封地处中原豫西山区,嵩山脚下,是中原文化的重要发祥地。登封属暖温带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土质优良,年降雨量400毫米左右。嵩山历史悠久,大约26亿年前便横空出世,周围山高岭多,风景秀丽,地质地貌奇特,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嵩山世界地质公园”, 且土壤肥沃,黄土堆积层遍布。据史料记载,上自远古秦汉以来,帝王将相、文人墨客,云集嵩山,留下了无数处有重大价值的中国传统文化遗迹,如少林寺、中岳庙、启母阙等,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相得益彰。现在的登封市,交通便利,干净卫生,是著名的国家卫生城市、国家文明城市和优秀旅游城市。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以及自然条件,杰出的人文环境,为嵩山泥塑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创造了有利条件。

嵩山周边地区:以登封(城关﹑告成﹑东金店)等地为主,波及到周边的偃师﹑巩义﹑荥阳﹑新密﹑郑州、禹州﹑汝州等地。

 

泥塑是民间流传已久的一种民族文化。泥塑艺术可上溯到新石器时代。史前文化地下考古就有多处发现,如浙江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的陶猪、陶羊,河南新郑裴李岗文化遗址出土的古陶井及泥猪、泥羊等,可以确认,这些是人类早期手工捏制的艺术品。新石器时代以后,中国泥塑艺术一直在传承中发展,至汉代成为重要的艺术品种。考古工作者在汉代墓葬中发掘出大量的陶俑、陶兽、陶车马、陶船即是明证。汉代先民认为亡灵如同人生在世,也有物质生活需求,因此墓穴中有大量的陪葬品,这在客观上为泥塑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西汉以后,道教兴起,佛教传入,多神化的奉祀活动和道观、佛寺的大量兴建,直接促进了泥塑偶像的需求和泥塑艺术的发展。唐代泥塑艺术达到了第一个鼎盛期。杨惠之与吴道子同时师从张僧繇,道子学成而惠之失败,于是惠之焚笔毁砚,改而攻塑,终成名家,时人称道:“道子画,惠之塑,夺得僧繇神笔路。”宋代宗教题材的大型佛像需求依然旺盛,由于经济繁荣,市场发达,小型泥塑玩具也随之发展,有许多人以泥塑为业,出售泥塑制品。东京著名的泥塑玩具“磨喝乐”在农历七月七前后出售,平民百姓买回“乞巧”,达官贵人买回去供孩子或自己玩耍。元明清到民国,泥塑艺术品时盛时衰,其中小型泥塑因其观赏性所以发展较快,全国各地几乎都有传承,著名的有江苏无锡、天津、陕西凤翔、河南浚县、河南淮阳等。

 

“嵩山泥人刘”创始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是嵩山地区民间艺术的一枝奇葩,但泥人刘地处的传承环境欠佳,传承后继乏人的现象已经出现。传承人为了大力宣传保护“嵩山泥人刘”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创办了“泥人刘技艺研究基地”,开设了泥人刘培训班,积极参与国内外的各种展示和“非遗”的宣传活动,以扩大影响,提高“泥人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目前“嵩山泥人刘”已接受国内外新闻媒体数十次采访,其作品已跨出国门,走向世界。

泥塑工具比较简单,常用工具有泥刀、木刀、泥锤,代表作品有少林寺的《十三棍僧救唐王》、戏曲作家《杨兰春泥塑肖像》、少林武术大师《刘宝山全家福泥人肖像》等。

姓名  性别     生卒年月     文化程度

第一代:刘文宗    1771.01-1825.12   不详

第二代:刘铁良    1799.11-1858.06   不详

第三代:刘 成    1833.12-1891.02   不详

第四代:刘狗旦    1874.01-1924.02   不详

第五代:刘 章    1901.04-1953.12   不详

第六代:刘遂义    1936.07-          高小

第七代:刘永占    1961.06-     高中

第八代:刘向伟    1987.06-     本科

 

1.题材广泛。嵩山“泥人刘”作品素材广泛,作品源于且高于生活,生活中的人文景观均可成为制作对象。

2.选料经济。用料简单,只要有粘土即可捏制,但如需长久保存,必须选粘而细的红泥土经加工成熟泥为好。

3.创作迅速。如:做人物,只需和人对面座谈或者面对照片、画像,把泥于手,不动声色,片刻即成。

4.作品精美。“泥人刘”的作品生动逼真,所做人物面目传神,惟妙惟肖,眉须欲动,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很高的民间艺术价值。

 

嵩山泥人刘是嵩山地区民间技艺的精粹,它代表着历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超常的想象力、创造力,是中华民族古老文化中不可多得的艺术奇葩。

1.历史价值:“嵩山泥人”始创于清乾隆年间,至今有200多年的历史。长期以来,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载体,反映了一定时期的经济、文化和社会习俗,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欢乐和美好的记忆,为中华文明的延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是一份极其宝贵的历史遗产。

2.文化价值:“泥人刘”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它把中国的绘画与实物紧密联系在一起表达艺术的魅力,作者通过手中普通的一块泥巴,把人物的面部表情表达的惟妙惟肖,传承了中华民族文化,尤其是中原文化的精髓,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对于重新唤起年轻一代的审美观价值观,有积极的意义。

3.工艺价值:泥人刘操作流程复杂,作品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既表现了纷繁复杂的自然界,又强调了作者的主观感受,造型丰富,多方面呈现了社会生活的真实本质,有极强的艺术表现力。而且每个人物的表情细腻程度和要求极高,这些生产技艺是中国劳动人民长期的智慧结晶,它蕴含着丰富的技术基因,所以具有较高的工艺价值。

4.经济价值:长期以来,随着嵩山少林旅游事业的发展,“泥人刘”被众多中外游人所青睐,许多东南亚华侨及台港澳同胞都将泥人带回家中把玩观赏,以解思乡之苦。如果泥人刘能够发扬光大,成为一种旅游文化产业,不仅可以扩大中原文化的影响,还能够扩大就业,产生很高的经济效益。

 

1.传承环境不佳。嵩山虽然佛、道、儒荟萃,古代泥塑繁多,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和西方文化的冲击,娱乐方式的多元化和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及农村产业结构的改变,生活方式有了较大改变,年轻人对传统文化包括泥塑的兴趣越来越淡,又因多数年轻人外出求学或打工,没有时间,没有兴趣,所以就没有可能去从事泥塑创作,更不可能潜心钻研,所以“泥人刘”处于濒危边缘。

2.传承人青黄不接,后继乏人。民间老一代的传承人有的已经谢世,有的年事已高无力创作和钻研,年轻的一代耐不住泥塑创作的清贫而转行从事更有经济效益的工作。目前在登封仅有刘永占一人独撑这一民间艺术,虽然设立基地,但因为各方面投入跟不上,效果不理想。“泥人刘”已出现人老艺息的征兆,传承人后继乏人的现象已经出现。

 

1、大力宣传保护“泥人刘”的泥塑技艺,使领导重视,广大群众知晓。

2、创设“嵩山泥人刘”技艺研究基地,现场为客人捏制人像,陈列作品,供各界人士参观欣赏,扩大嵩山泥人技艺在国内的影响力。

3.调查“嵩山泥人刘”技艺的历史渊源,走访老艺人,笔录技艺精要,以备出版书籍。

4、开办“嵩山泥人刘”培训班,在学校、社会尤其是残疾人朋友中挑选喜爱泥塑技艺的人员,传授泥塑技艺,鼓励他们参加各种展览,把嵩山泥人这一技艺发扬光大。

5.积极参与国内外的各种比赛、展览和“非遗”宣传活动,以扩大影响,提高“泥人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1.成立“泥人刘”技艺发展研究机构。邀请省内外有关专家及“泥人刘”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民间老艺人定期举办学术研讨会,为“嵩山泥人”的保护、传承、利用和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学术支持,使民众对这项传统民间艺术的认识上升到一定的理论层次。

2.建立健全嵩山“泥人刘”保护制度,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遗产法》和地方政策及管理办法,制定和完善相应的保护措施,确保项目管理保护的法制化、制度化和规范化。

3.加大对“嵩山泥人刘”的投入力度。争取政府的支持,按照五年保护计划,列入地方财政预算,确保人力、物质的配套投入。

 

制作熟泥

拍摄者:刘向伟        拍摄时间:2013.07.05       联系电话:13592577089

搭制泥塑骨架

拍摄者:刘向伟        拍摄时间:2013.08.06       联系电话:13592577089

上泥打磨

拍摄者:刘向伟        拍摄时间:2013.08.06     联系电话:13592577089

精心细致深入塑形

拍摄者:刘向伟        拍摄时间:2013.08.16       联系电话:13592577089

总体统筹调整

拍摄者:刘向伟        拍摄时间:2013.08.20       联系电话:13592577089

现场为国家商务部长陈德铭制作漫像

拍摄者:邢广莲        拍摄时间:2011.12.26       联系电话:13783692230


 

附件2

 

 

河南省

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档 案 表

 

(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传承人姓名:             刘永占           

项目名称:             嵩山泥人刘         

项目类别:              传统技艺                                  

传承人所属县区: 登封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  

 

 

河南省文化厅印制

二○一三年八月 

 

 

刘永占

   

2寸彩

(已故黑白亦可)

1961.06

   

高中

   

农民

工艺美术师

荣誉称号

嵩山泥人刘

200706

 

201003

 

 

 

 

 

13592577089

工作单位

 

452470

电子信箱

876758930@qq.com

河南省登封中岳大街79

刘永占,河南登封人,现年52岁,两岁时母亲去世,围靠在70岁的奶奶身边艰难度日,自幼常听大人们说捏泥人艺术的故事,爱上了这门艺术。那时作为一个农村的孩子生活简朴孤独,在这样的环境下练就了自研自究,刻苦勤练的习惯。几十年来,为了艺术事业,遍访艺术名家,并多次到香港、澳门、法国、意大利、德国等进行交流。

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民间艺术的保护力度,“嵩山泥人刘”也被郑州市命名为非遗项目。我感谢政府、感谢领导、感谢周围支持我几十年来酷爱艺术的人们。

嵩山“泥人刘”源远流长,清代乾隆年间至今,可考的传承人已有数代。

一代传人刘文宗生于清乾隆年间(公元1771年),祖居登封县东金店任村邓堂,世代以农为业,家境十分贫寒。1793年,天遭大旱,颗粒未收,刘文宗扶老携幼出外逃荒,在外地学到了金塑神像的技术,借以养家糊口。其子刘铁良聪颖好学,不仅跟其父学到了金塑神像的技术,而且通过自摸学来了给人捏像的技术,颇受当地群众的赞赏,但由于当时兵荒马乱,民间文化艺术没人重视,“泥人刘”技艺也仅限于家族传承;到第三代之后仅是在过年时捏泥人、泥马当玩耍或是在过年时做面人、面兽、面禽等蒸后食用。尽管如此,这些粗放艺术毕竟是刘家祖传,捏人、捏物,精美逼真,与村众所作技高一筹。

今逢盛世,万事俱兴,“泥人刘”七代传人刘永占为抢救和继承先人遗产,使之发扬光大,从七十年代初便开始总结先人的经验,学习有关资料,不断与同行切磋技艺,通过三十多年的实践锤炼,目前使“泥人刘”艺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其作品已遍及全国,并走出国门,其子刘向伟继承父业,不负重望,也成了嵩山“泥人刘”的第八代传人。

 

 遍访名家,积极参与国内外的各项展览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活动。

挖掘“泥人”技艺历史渊源,刻苦钻研。拜访老艺人,并开办嵩山“泥人刘”技艺研究基地。

近年来,参与了重大项目的泥塑作品制作,并到香港、澳门、欧洲等国家和地区进行交流和学习。

201011月,受澳门政府邀请,进行为期20天的赴澳展艺。期间为崔世安、何厚铧、陈泽武等政要一一作了泥塑漫像,澳门电视台做了专题报道。

201111月,受邀到香港会议展览中心参加艺术展览交流活动。

20139月受邀到法国参加中外文化艺术交流。

 

 

1.题材广泛。嵩山“泥人刘”作品素材广泛,生活中的人物、画像和照片中的人物均可成为作品对象。

2.选料经济。用料简单,只要有粘土即可捏制,但如需长久保存,必须选粘而细的红泥土加工成熟泥为好。

3.创作迅速。只需和人对面座谈或者面对照片、画像,把泥于手,不动声色,瞬间可成。

4.作品精美。嵩山“泥人刘”的作品生动逼真,面目传神,惟妙惟肖,眉须欲动,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很高的民间艺术价值。

 

 

近年来,中央电视台、香港电视台、澳门电视台、河南电视台、河南人民广播电台、郑州电视台、登封电视台都先后对“嵩山泥人刘”作过专题宣传和跟踪报道。

2007年,获郑州市委宣传部“郑州民间工艺精品奖”。

2008年,参加亚州艺术嵩山泥人展,获一等奖。

2008年元月被登封市委宣传部、登封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授予“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称号。

2008年获登封市民俗泥人成果奖。

200810月,作品《串针引线》被郑州市群艺馆评为一等奖,并收藏。

2009年,获郑州市委宣传部文化界艺术一等奖。

2009年,获郑州市第十届文学艺术优秀成果奖,同年为中国戏曲作家杨兰春制做大型塑像,受到其家人、同事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2009年,为中国武术大师梁以全老人制作了他很满意的全身座像。

2010年,被评为郑州市文联系统先进工作者。

2010年受洛阳书画院张国亮院长特邀为洛阳市委政协主席任海航、洛阳市日报社社长王建立、工会领导等几位同志制作了满意的泥人像。

2010年,被登封市嵩山文化研究会授予“突出贡献奖。”

201011月,受澳门政府邀请,进行为期20天的赴澳展艺。期间为崔世安、何厚铧、陈泽武等一一作了泥人像,澳门电视台做了专题报道。

2011年元月被鲁山县人民政府邀请嵩山“泥人刘”参加鲁山县首届农民博览会,现场献艺,受到了中央电视台、河南电视台、平顶山电视台各媒体关注。2012年应邀去洛阳、栾川等。

20113月泥人作品被山西省博物馆长收藏。

2012年为少林寺制作《十三和尚救唐王》泥人场景。

20135月参加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日展览。

20139月特邀到法国参加中外文化艺术交流演出。

嵩山泥人是一种深受百姓喜爱的民间手工技艺,它始于清代乾隆年间,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现第七代传人刘永占,继承祖辈遗志,将嵩山“泥人刘”发扬光大,决心重兴祖艺,潜心钻研。目前已有嵩山“泥人刘”称誉,其作品已跨出国门,走向世界。

 近年来,中央电视台、香港电视台、澳门电视台、河南电视台、河南人民广播电台、郑州电视台、登封电视台都先后作过专题宣传和跟踪报道。

2009年为中国戏曲作家杨兰春老人制做大型塑像,受到其家人、子女及当年同事和社会的广泛好评,河南省委、郑州市委、登封市委举行了隆重的揭幕仪式;同年还为中国武术大师梁以全老人制作了他很满意的全身座像。

2010年受洛阳书画院张国亮院长特邀为洛阳市委政协主席任海航、洛阳市日报社社长王建立、工会领导等几位同志制作了满意的肖像。

201011月,受澳门政府邀请,赴澳展艺20天。期间为崔世安、何厚铧、陈泽武等政要一一作了泥塑肖像,轰动澳门,受到了澳门各界人士的好评,澳门电视台做了报道。

2011年元月受鲁山县人民政府邀请,参加鲁山县首届农民博览会,现场献艺,受到了中央电视台、河南电视台、平顶山电视台等媒体采访。

20113月泥人作品被山西省博物馆长收藏。

20135月参加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日展示活动。

20139月特邀到法国参加中外文化艺术交流。

郑州市级非遗证书

1、大力宣传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尤其是 “泥人刘”的泥塑技艺,使领导重视,广大群众知晓。

2、创设嵩山“泥人刘”技艺研究基地,现场为客人捏制人像,陈列作品供各界人士参观欣赏,扩大嵩山“泥人刘”技艺在国内的影响力。

3.调查“泥人刘”技艺的历史渊源,走访老艺人,笔录技艺精要,以备出版书籍。

4、开办嵩山“泥人刘”培训班,在学校、社会尤其是残疾人朋友中挑选喜爱泥塑技艺的人员,传授“泥人刘”技艺,鼓励他们参加各种比赛,把嵩山“泥人刘”技艺发扬光大。

5.积极参与国内外的各种比赛和“非遗”宣传活动,以扩大影响,提高“泥人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