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知识

Popular Science Park

当前位置:首页 > 公园建设 > 科普园地

“南水”来了 写在中线工程正式通水之际-1

发布时间:2015-12-08 00:00:00 点击:1357

标签: 水文地理   观点地理   工业地理  

按照规划,2014年10月汛期后,南水北调中线全线通水。水,从南方调来了,它会给环境和社会带来怎样的变化呢,人们对此却并不是十分清楚的。伴随着“南水”北流,许多疑问也随之而来:南水北调是否实现了当初工程预期的建设目的?是否真的能够发挥良性效应?是否可以持续平稳地运行……

南水北调工程,是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最大的调水工程。其中线工程从汉江丹江口水库引水,经河南、河北直达北京、天津。经历了十余年建设后,中线工程终于铸成,并规划于2014年10月汛期后正式通水。一条江水行走的绿色走廊、一条维系华北发展的生命血脉,从此贯通南北。图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京石段渠道。

供图/南水北调宣传中心

当天才文人苏轼在黄州江边写下“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时候,他做梦也不会想到,九百多年后,滚滚东流的大江,竟然会分流向北,伸出长长的臂膀,探向北方。

南水北调工程:1952年,毛泽东提出构想;历经50年论证,2003年,国务院宣布南水北调中线、东线同时开工;2013年,东线一期落成;2014年10月汛期后,中线工程全线通水。

截至2014年4月底,东、中线一期工程分别累计完成投资315亿元和2082.9亿元。东线目前年平均抽江水量87.7亿立方米,中线初期年调水量为95亿立方米,成为全球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一项跨流域调水工程。

南水北调,世界关注!

但是,对于广袤而干渴的华北,“南水”真能解渴吗?滚滚而来的江水中不仅蕴含着希望,也浮沉着各种各样的话题,夹杂着人们的兴奋与不安……

汉江?“旱”江?

丹江汇入汉江之处,是为丹江口。这里是南水北调中线调水基地,被誉为“一盆”滋润北方的清水。

其实,调水计划从开始就遭到质疑。有人表示,汉江每年进入湖北的水量大约为393亿立方米,而中线计划调走95亿立方米,约占总量的24%,这已经远远超过国际上公认的跨流域调水15%的上限。

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之际,一江“南水”成了全社会关注的热点。关于“南水”人们充满了好奇和疑惑,

提出了许多问题。为了尽可能给读者提供更多的资讯,为了让读者全方位地了解关于“南水”的信息,我们特意

请来了4位不同领域的人士,请他们从各自不同的角度,针对一些共同的问题,来为我们做出解答。

沈晓鲤

原湖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总工程师,原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系高级访问学者

沈晓鲤

中线工程的丹江口水库会制定“调度方案”,由国家控制(水利部或国务院南水北调办)。据目前有关权威人士说法,调水首先要保证汉江中下游(即丹江口水库大坝下湖北省境内)的需水量。这样的话,若逢中下游地区干旱(如今夏),汉江源头(陕西南部)也干旱,就可能没水调北方。南方和北方(受水区)同时遭大旱就很麻烦,但全年都这样的概率很小。汉江一般是秋季来水量大。从全年水资源量来看,汉江会有丰水年、枯水年,如碰上汉江很枯的年份,是否一定要调95亿立方米,根据权威说法就会减少。另外,南水北调中线送水是否每日都是均匀常流水?不会是。总之,怎样调度,由国家有关部门确定。

王浩

中国工程院院士

水文水资源专家

王浩

汉江干流已建大中型水库除丹江口水库外,其余水库主要功能为发电,发电主要是利用水能,并不耗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从汉江上游丹江口水库引水,多年平均调水约95亿立方米,约占丹江口水库多年平均来水量的26%左右,约占近10年(2004—2013年)丹江口水库多年平均入库径流的27%。引汉济渭一期工程规划多年平均调水约10亿立方米。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和引汉济渭工程合计多年平均从汉江上游引水105亿立方米,约占汉江上游多年平均来水量的29%。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调水实行的是“丰增枯减”原则,汉江流域来水多、调水量大,来水少、调水量少。规划中线一期工程年最小调水量不足60亿立方米。所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将来不会出现无水可调的局面。

夏军

国际水资源协会主席

武汉大学水安全研究院院长

夏军

现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调水规划,是依据1951—1989年的水文资料以及南北方水资源供需平衡制定的调水计划,中线一期工程经陶岔多年平均调出水量为95亿立方米,远期每年调水130亿立方米。我们近些年的跟踪研究发现,丹江口水库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径流一直在下降,在2000年左右有所恢复,但是总体上,仍处于枯水期。平均入库径流1990—2012年相对1954—1989年减少21.5%。以前工程规划设计时以为会来那么多的水,但是因为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多方面原因影响,导致工程实际运行和设计产生比较明显的差距。在气候变化背景下,尤其是上个世纪80年代后我们国家的水循环格局、强度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人类活动也发生明显变化(比如上游引汉济渭一下子要调走10亿立方米的水),导致来水量和用水量的平衡发生了变化,这样的情况需要关注和考虑。如果这个情况持续下去,虽然不是无水可调,但是跟原来规划设计差别太大了,调水还是会面临困难和问题的。例如,今年的情况就很特殊,一直到汛期末丹江口来水一直严重偏少,在9月底的时候还枯得很厉害,按计划今年10月汛期后丹江口水库又要正式调水了,大家都非常担心。结果汛末突然又来了大水,丹江口水库的水位立刻就涨上去了,于是大家都松了一口气。未来这种丰枯极端变化有可能愈来愈频繁。

我们研究还发现,现在受水区和调水区发生同枯的概率,即汉江来水量少,而北方同时也干旱缺水的概率增加了,大约增加了4%—9%。因此我建议,在原来规划设计的方案基础上,要对调水的运行管理采取“适应性水资源管理”的办法,根据新的形势,随时进行调整。

运建立

湖北首家也是目前汉江流域唯一的民间环保组织——“绿色汉江”的发起人兼会长

2014年汉江下游大旱,又一次引发沸腾议论。湖北本地媒体首先发出警讯,《楚天都市报》2014年8月8日报道:“今年以来,汉江上游来水较历史平均值减少八成。受此影响,汉江下游的东荆河几乎断流、漳河水库位于死水位之下,江汉平原600多万亩农作物面临严重旱情。”

我也拿到一份湖北省老河口市的调查报告——《汉江流域老河口段综合开发调研报告》。这份报告预测,中线工程调水以后,老河口市王甫洲以下汉江河段的水位将会平均下降0.8—1.3米,根本产生不了丰水期水位;提水泵站及沿江机井将受到直接影响,大约4万亩农田面临着无水灌溉的严重局面,每年的直接经济损失达到5670万元。

汉江的水资源非常充沛,但径流量年内分配不均,年际变化较大,是长江各大支流中变化最大的河流。20世纪90年代以来连续出现枯水年,进入本世纪后,径流量较20世纪90年代有较大增加,但其均值仍低于多年平均值。近年来,汉江流域又频频出现大旱。特别是今夏,湖北省旱情严重,汉江下游水位降至历史最低。

老河口市林业局副局长赵生涛说,该市沙化分布区面积已增加到52万亩。“丹江口大坝没加高之前,也存在土地沙化问题,但一到夏天丰水期沙子就被冲走了。这几年连年大旱,加上汉江上游来水量减少,砂砾和鹅卵石在河道淤积,土地沙化面积也逐步增加。”

全国粮食基地、湖北省经济重镇襄阳市的情况也比较严峻。江滩裸露的现象尤为明显,襄阳汉江大桥附近的鱼梁洲呈逐年扩大趋势。在汉江边钓鱼的市民说,最近几年汉江水位偏低,水质也变差了。

根据水文资料显示,去年整个秋汛期间,汉江来水偏少,丹江口水库水位不升反降。今年以来,丹江口水库的水位依然持续回落。4月11日,水位一度降至136.51米的历史低点,进入主汛期后来水依然偏少,今年前8个月,丹江口水库入库水量偏少了一半。进入9月,受“华西秋雨”影响,丹江口水库上游发生持续降雨过程,再加上上游水库开闸放水以及其他支流涨水影响,10月17日丹江口水库水位达到160.08米,突破了历史最高值。

沿江居民告诉我们的是直观感受,还有权威数字来说话。根据中国科学院水问题联合研究中心主任刘昌明院士的调查,汉江水源区来水量在2000年到2010年这八年间,比历史上平均来水量少了71.8亿立方米。

是南水北调蓄水引发了汉江大旱吗?长江水利委员会水文水资源研究中心副主任李明新是这样解释的,据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统计,2014年主汛期湖北大部分地区降雨偏少二成以上,导致600多座水库低于死水位,111座小型水库和5万多口塘堰干涸,调水尚未开始,声言调水造成大旱恐难服众,今年的气候是造成大旱的主因。

为让丹江口水库的水一路自流进京,为了增大库容、保证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输水量,丹江口大坝加高,成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决定性控制工程。大坝加高不同于新建大坝,而是在原有大坝的基础上加宽加高,技术更复杂,施工难度更大,工艺要求更高。在丹江口大坝加高工程中,建设人员先后攻克了老混凝土拆除及控制爆破、新老混凝土结合、大体积混凝土锯缝等各种技术难题,终于在2013年5月27日,加高工程全部完工。图为工人们正在拆除老混凝土坝体。

的确,季风气候的年际变化并不稳定,近几年来,汉江频遭大旱。但是在我看来,除了气候原因,沿岸地区为己争利的行为,也加剧了汉江之“旱”。

汉江发源于陕西,陕西之水占丹江口水库的2/3。同为北方缺水大省,陕西却不能从南水北调中分得一杯羹。为解缺水之患,陕西省力推“引汉济渭”工程,调汉江水补充渭河,这让位于汉江中下游且严重依赖汉江的湖北陷入恐慌。

中线工程创造了许多工程建设上的世界纪录。图为河南鲁山县正在建设中的“世界第一大渡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南段沙河渡槽段工程现场,安全员正在已经架设完成的一段渡槽内部巡视,检查渡槽的质量。摄影/何进文

以此计算,到2030年,汉江将每年向南水北调中线和“引汉济渭”两大调水工程“献血”约145亿立方米,占汉江上游水资源总量近40%。

面对“严重失血”的趋势,位于汉江中、下游的襄阳、随州、孝感等市不甘坐以待毙,也加入了抢水大战。“鄂北地区水资源配置工程”被全力推进,明确提出“两年前期,三年建成”的目标任务。目前,工程指挥部成立,项目法人也将组建运行,工程力争年底开工。工程设计从丹江口水库清泉沟隧洞引水,年引水7.7亿立方米,主要用于鄂北城镇生活和工农业用水。

南水北调中线穿黄工程是南水北调工程中投资较大、施工难度最高、立交规模最大的控制工期建筑物。其任务是将中线调水从黄河南岸输送到黄河北岸,向黄河以北地区供水。其中,两条引水的穿黄隧洞是整个穿黄工程最引人注目的控制性建筑物,每条隧洞长4250米,单洞直径7米,采用目前世界上先进的盾构技术进行挖掘施工。工程北岸竖井为大型圆筒结构,建于黄河河滩地中细沙强透水地层中,内径16.4米,井深50.5米。是我国目前为止最深的调水竖井,其基坑工程规模之大、开挖之深、地质条件之复杂、工作难度之高,均居国内之最。摄影/沈翔

让人不由得担忧,南水北调工程大规模调水,加上地方争相抢水,汉江是否会因为超负荷运转而陷入水质变差、水源不足的早衰局面?


作者: 李铮 李春雷

责任编辑 / 张璇  图片编辑 / 宋文

文章出自:中国国家地理 2014年第11期  

地址:http://www.dili360.com/cng/article/p5476f6cedf7dd03.htm

编辑:刘欢欢